名句出處

出自明代杜浚的《九日一草亭時將與天章別感賦十六韻共用日字》

全文:
秋深雨廉纖,意外晴此日。
薄雲雖未歸,解散已可必。
危坐傷我懷,雅意不欲出。
欻聞良友招,不待盥漱畢。
登高一草亭,豈在山崒嵂。
幽人先入座,鳴琴未離漆。
盤槅但隨時,杯香帶橙橘。
暫覺百慮蠲,游從任疏密。
叢菊花故遲,黃蕊苞漸茁。
籬蔓弱迎霜,宛結小紅實。
獨感薜荔枝,來時侔繭栗。
於今已扶疏,殘陰映緗帙。
白頭久飄零,俗態如蟣虱
遙遙三令節,過眼亦何疾。
念此動哀腸,匪第憶家室。
悵別方自茲,歌笑忽如失。

杜浚詩詞大全

參考注釋

白頭

(1) 白頭髮,多指年老

少白頭

白頭到老

(2) 老年

(3) 不署名的

白頭帖子(不署名的字帖兒)

白頭材料

飄零

(1) (花葉等)凋謝脫落;飄落

黃葉飄零

(2) 比喻漂泊流落

俗態

(1).世俗的情狀。 唐 王勃 《澗底寒松賦》:“見時華之屢變,知俗態之多浮。” 唐 杜甫 《石筍行》:“惜哉俗態好蒙蔽,亦如小臣媚至尊。”

(2).庸俗的情態。 宋 秦觀 《自警》詩:“從茲俗態兩相忘,笑指青山歸路僻。”《鏡花緣》第二回:“我們雖不必學人間暖閣圍爐那些俗態,何妨清吟聯句,遣此長宵?”

(3).世俗人的氣質。 唐 牛僧孺 《玄怪錄·張佐》:“以汝前生好道,以得到 兜玄國 ;然俗態未盡,不可長生。然汝自此壽千年矣。”

蟣虱

亦作“ 蟣虱 ”。 1.虱及其卵。《韓非子·喻老》:“天下無道,攻擊不休,相守數年不已,甲冑生蟣蝨,鷰雀處帷幄,而兵不歸。”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:“夫搏牛之蝱不可以破蟣蝨。” 唐 元稹 《捉捕行》:“蟣虱誰不輕,鯨鯢誰不惡。” 清 黃遵憲 《錫蘭島臥佛》詩:“ 婆羅 左右望,羣島比蟣蝨。” 阿英 《袁中郎做官》:“令所對者,鶉衣百結之糧長,簧口利舌之刁民,及蟣蝨滿身之囚徒耳。”

(2).比喻卑賤或微小。 晉 葛洪 《抱朴子·吳失》:“笑蟣虱之宴安,不覺事異而患等。” 宋 文天祥 《御試策一道》:“此何等蟣蝨事,而陛下以身親之。” 章炳麟 《訄書·學隱》:“若 東原 ( 戴震 )者,觀其遺書,規摹閎遠,執志故可知。當是時,知中夏黦黯不可為,為之無魚子蟣蝨之勢足以藉手。”

杜浚名句,九日一草亭時將與天章別感賦十六韻共用日字名句

詩詞推薦

白頭久飄零,俗態如蟣虱 詩詞名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