名句出處
出自清代王士禎的《羚羊峽》
全文:
逆流入西江,巳闖高峽中。
何年神羊跡,靈奧開鴻濛。
灕江挾牂牁,日夜來向東。
怒流會端州,奔湊朝祝融。
萬仞束洪濤,大哉造化功。
巃嵷雲雷窟,黯澹蛟鼉宮。
更聞溪中石,價與瑤琨同。
當年貢天家,千指勞人工。
鱉行九地底,下與水府通。
微軀一不戒,崩墜誰能窮。
尤物古所嘆,念此心忡忡。
參考注釋
鱉行
比喻慎重行事。《關尹子·三極》:“聖人道雖虎變,事則鱉行。”按, 明 李時珍 《本草綱目·介一·鱉》“鱉行蹩蹩,故謂之鱉。”
九地
(1).指各種隱秘難測的地形。《孫子·形》:“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,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。” 梅堯臣 註:“九地,言深不可知。” 郭化若 註:“九地,各種地形,也含有極其深秘的意思在內……九,泛指多數。”
(2).指地的最深處。 南朝 梁 江淹 《遂古篇》:“九地之下,如有天兮。” 宋 文天祥 《呈小村》詩:“雷潛九地聲元在,月暗千山魄再明。” 清 蒲松齡 《聊齋志異·龍飛相公》:“但深在九地,安望重睹天日乎!”
(3).猶九泉。指地下。《晉書·胡奮傳》:“ 奮 唯有一子,為 南陽王 友,早亡。及聞女為貴人,哭曰:‘老奴不死,唯有二兒,男入九地之下,女上九天之上。’” 清 湯右曾 《荊州》詩:“ 龍陂橋 外坡陀血,誰洗忠臣九地魂。”
(4).用兵的九種地勢。 唐 司空圖 《王公河中生祠碑》:“於兵法之中,亦葉道家之理。雖戰同九地,或於危地爭先。” 元 羅貫中 《風雲會》第三折:“作戰先將九地量,決戰須將五間防。” 清 顧炎武 《井陘》:“頗憶三分國,曾觀九地形。”
(5).指根據地質、地形而分的九種土地。 漢 揚雄 《太玄·太玄數》:“九地:一為沙泥,二為澤池,三為沚崖,四為下田,五為中田,六為上田,七為下山,八為中山,九為上山。”
(6).猶言遍地,大地。 宋 張元乾 《賀新郎·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》詞:“底事 崑崙 傾 砥柱 ,九地黃流亂注。” 胡云翼 註:“九地,九州之地,即‘遍地’的意思。” 明 劉基 《題李太白觀瀑圖》詩:“遙望瀑布水,自天垂白虹。大聲回九地,浮光散虛空。”
(7).陰陽家謂歷數有九地之數。參見“ 九天 ”。
(8).佛教語。謂眾生輪迴之三界。凡欲界一地,色*界四地,無色*界四地。 南朝 宋 宗炳 《明佛論》:“等是人也,背轍失路,蹭蹬長往,而永沒九地,可不悲乎!” 唐 盧照鄰 《五悲·悲人生》:“三界九地,往返周旋。”《敦煌變文集·歡喜國王緣》:“和尚於是與夫人説三界九地人所生之處,壽命無限等事。”
水府
(1).神話傳說中水神或龍王所住的地方。 晉 木華 《海賦》:“爾其水府之內,極深之庭,則有崇島巨鰲,垤堄孤亭。” 唐 劉禹錫 《和牛相公題姑蘇所寄太湖石》:“初辭水府出,猶帶龍宮腥。”
(2).用為水神的稱號。《宋史·禮志五》:“詔封 江州 馬當 上水府, 福善安江王 ; 太平州 採石 中水府, 順聖平江王 ; 潤州 金山 下水府, 昭信泰江王 。”
(3).指水的深處。 唐 韓愈 《貞女峽》詩:“懸流轟轟射水府,一瀉百里翻雲濤。” 唐 姚合 《莊居野行》詩:“採玉上山巔,探珠入水府。”
(4).星官名。《晉書·天文志上》:“東井西南四星曰水府,主水之官也。”
(5).膀胱的別名。俗稱尿脬。 漢 張仲景 《傷寒論·太陽病上》:“君澤瀉之鹹寒,鹹走水府,寒勝熱邪。”
王士禎名句,羚羊峽名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