名句出處
出自宋代彭汝礪的《曉步》
全文:
峨冠出林藪,策杖濟泥塗。
山迥迷三島,溪長念五湖。
歸雲靜寒谷,落日憩平蕪。
獨樂無羈束,低徊愧野夫。
參考注釋
峨冠
亦作“峩冠”。高冠。 唐 劉商 《姑蘇懷古送秀才下第歸江南》詩:“銀河倒瀉君王醉,灎酒峩冠眄 西子 。” 宋 陸游 《登灌口廟東大樓觀岷江雪山》詩:“我生不識 柏梁 建章 之宮殿,安得峨冠侍游宴。” 元 無名氏 《漁樵記》第一折:“他則待人前賣弄些好粧梳,扮一個峩冠士大夫。” 清 徐士鑾 《宋艷·叢雜》:“雖厚祿重臣,峩冠世儒,罔不効力。”
林藪
(1).山林與澤藪。《管子·立政》:“修火憲,敬山澤,林藪積草,天財之所出,以時禁發焉。” 晉 左思 《魏都賦》:“隰壤瀸漏而沮洳,林藪石留而蕪穢。” 唐 李白 《大獵賦》:“窮遐荒,盪林藪,扼士狛,殪天狗。” 明 鄭若庸 《玉玦記·賞花》:“或密或疎的林藪,葳葳蕤蕤。” 清 方文 《送薪行·答胡公嶠》:“侵晨持斧出,刈薪向林藪。”
(2).指山野隱居的地方。 漢 蔡邕 《薦皇甫規表》:“藏器林藪之中,以辭徵召之寵。” 晉 葛洪 《抱朴子·釋滯》:“ 周黨麟 跱於林藪,而無損 孝文 之刑厝也。” 唐 錢起 《送褚人落第東歸》詩:“ 漢 家側席明揚久,豈意遺賢在林藪。” 清 金農 《蒲州劉高士隱居不仕時時斷炊作詩慰之》之一:“林藪惟知味道腴,長貧何用計華枯。”
(3).比喻事物聚集的處所。 漢 班固 《典引》:“是時聖上……屢訪群儒,諭咨故老,與之斟酌道德之淵源,餚覈仁誼之林藪。” 南朝 宋 劉義慶 《世說新語·賞譽》:“ 裴僕射 ,時人謂為言談之林藪。”《歷代名畫記·論鑑識收藏購求閱玩》“購求至寶,歸之如雲,故內府圖書謂之大備”註:“國初左僕射 蕭瑀 及 許善心 、 楊素 、 褚安福 家並進圖畫,兼 隋 代所有,乃成林藪。”
策杖
拄杖。也稱杖策。 三國 魏 曹植 《苦思行》:“策杖從我游,教我要忘言。” 唐 杜甫 《戲題寄上漢中王》詩之二:“策杖時能出,王門異昔游。” 仇兆鰲 註:“ 慈水 姜氏 曰:杖策者,策杖而行……則古人於杖,雖少年皆用之矣。” 唐 白居易 《殘春晚起伴客笑談》詩:“策杖強行過里巷,引盃閒酌伴親賓。” 宋 邵伯溫 《聞見前錄》卷十一:“公( 司馬光 )不喜肩輿,山中亦乘馬,路險,策杖以行。”《初刻拍案驚奇》卷二八:“﹝ 馮京 ﹞思欲靜坐養神,乃策杖徐步入後園中。” 清 顧炎武 《與胡處士庭訪北齊碑》詩:“策杖向郊坰,幽人在巖戶。”
泥塗
亦作“ 泥塗 ”。亦作“ 泥途 ”。1.污泥;淤泥。《莊子·田子方》:“棄隸者,若棄泥塗,知身貴於隸也。” 宋 曾鞏 《序越州鑑湖圖》:“每歲農隙當僦人濬湖,積其泥塗,以為丘阜。”
(2).泥濘的道路。《六韜·勵軍》:“出隘塞,犯泥塗,將必先下步。” 唐 高適 《苦雨寄房四昆季》詩:“泥塗擁城郭,水潦盤丘墟。” 清 南潛 《聽雨》詩:“前宵松月疑塵夢,明日泥塗聽屐聲。” 應修人 《梅雨後第一回曉游的路上要荷、舜、彥們吹*簫》詩:“朝霞雖淡了曉星雖沉,露草瀼瀼的泥塗渾渾。”
(3).比喻卑下的地位。《左傳·襄公三十年》:“ 武 不才,任君之大事,以 晉國 之多虞,不能由吾子,使吾子辱在泥塗久矣, 武 之罪也。” 明 王錂 《春蕪記·訪友》:“泥途斂翮,空自望丹霄。”《紅樓夢》第九十回:“同在泥塗多受苦,不知何日向清虛!” 郭沫若 《恢復集·我看見那資本殺*人》:“但一回念到我的妻兒五口,我只好還是曳尾於泥塗。”
(4).污濁。亦指視為污濁;輕賤。 宋 范仲淹 《桐廬郡嚴先生祠堂記》:“既而動星象,歸江湖,得聖人之清,泥塗軒冕,天下孰加焉?” 宋 曾敏行 《獨醒雜誌》卷六:“自謂‘銀艾非吾事’,可見其泥塗軒冕之意。”
(5).比喻災難、困苦的境地。亦指陷入災難、困苦之中。 南朝 梁 何遜 《與建安王謝秀才箋》:“州民泥塗, 何遜 死罪。”《水滸後傳》第三八回:“凡人遭逢橫禍,便當申救,使出泥塗。” 郭孝成 《民國各團體之組織》第二節:“而公亦慨然欲以慈仁怛惻之懷,拯吾數百兆困離庶民於泥塗;而登之袵席。”
見“ 泥塗 ”。
彭汝礪名句,曉步名句
名句推薦
不得家人哭,勞君行路悲
河湄鬼《愧謝詩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