名句出處
出自清代王士禎的《焦山古鼎詩同西樵賦》
全文:
曉入枯木堂,怪禽驚翩翻。
清露滴松杪,下見古鼎蹲。
寶光耀昆吾,中有飛廉魂。
上文為雷回,下文為雲紜。
獰狀饕餮伏,兵氣蚩尤昏。
辛壬與丁甲,世次迷夏殷。
初疑周虎彝,復惑虞蜼敦。
尊從不可辨,牛豕誰能論。
瑰怪壓䜌鼎,譎詭旅紀甗。
蛟龍雜蝌蚪,五指不敢捫。
在胙想屓贔,識字驚蜒蜿。
月黑鬼神泣,峽束波濤奔。
籀書失趩𧾨,斯篆摧寴𨊩。
史游久巳歿,皇象不復存。
不遇博雅流,孰為洗煩冤。
諒比岐陽狩,或同泗水淪。
山僧與道古,感激聲還吞。
分宜昔枋國,氣勢傾昆崙。
斯鼎出京口,上燭光絪縕。
役使萬指眾,負戴千蹄犍。
大哉宗廟器,詎屑豪貴門。
威力鎮禪窟,寂寞歸祗洹。
午夜鳴鐘魚,清晝啼林猿。
閱人恆沙劫,如彼虱在褌。
我昔訪焦先,望氣𦧈不言。
五年隔揚子,無翮思騰鶱。
吾兄癖好古,八書探河源。
三日松寥游,坐臥忘囂喧。
扁列析螺書,卷尾搜蠆文。
作為奇偉辭,大海搏鵬鯤。
春江壯風霆,響激雲濤渾。
三嘆繼高唱,海門上朝暾。
參考注釋
月黑
月黑天,夜晚不見月亮的時候
應元乘月黑。——清· 邵長蘅《青門剩稿》
鬼神
(1).鬼與神的合稱。《易·謙》:“鬼神害盈而福謙,人道惡盈而好謙。”《禮記·仲尼燕居》:“鬼神得其饗,喪紀得其哀。” 孔穎達 疏:“鬼神得其饗者,謂天神人鬼各得其饗食也。” 唐 韓愈 《原鬼》:“無聲與形者,鬼神是也。” 清 姚衡 《寒秀草堂筆記》卷三:“夫古人作書垂後……亦鑒及後人之無賴,故徐引其機,以待有心者之自為覺悟,庶不蹈妄傳之戒,為鬼神所忌耳。”
(2).泛指神靈、精氣。《史記·五帝本紀》:“養材以任地,載時以象天,依鬼神以制義。” 張守節 正義:“鬼之靈者曰神也。鬼神曰山川之神也。”《史記·五帝本紀》:“曆日月而迎送之,明鬼神而敬事之。” 張守節 正義:“天神曰神,人神曰鬼。又雲聖人之精氣謂之神,賢人之精氣謂之鬼。”
(3).偏指鬼;死去的祖先。《左傳·昭公七年》:“今君若步玉趾,辱見寡君……致君之嘉惠,是寡君既受貺矣,何 蜀 之敢望?其先君鬼神實嘉賴之,豈唯寡君?”《孝經·感應》:“宗廟致敬,鬼神著矣。” 唐玄宗 註:“事宗廟能盡敬,則祖考來格。”
(4).指形體與精靈。《禮記·禮運》:“故人者,其天地之德,陰陽之交,鬼神之會,五行之秀氣也。” 孔穎達 疏:“鬼謂形體,神謂精靈。《祭義》云:‘氣也者,神之盛也;魄也者,鬼之盛也。’必形體精靈相會,然後物生。”
(5).古代指天地間一種精氣的聚散變化。《易·繫辭上》:“精氣為物,遊魂為變,是故知鬼神之情狀。” 韓康伯 註:“盡聚散之理,則能知變化之道。” 孔穎達 疏:“物既以聚而生,以散而死,皆是鬼神所為,但極聚散之理,則知鬼神之情狀也。”後世哲學家多以陰陽之變、氣的往來屈伸解釋“鬼神”。 漢 王充 《論衡·論死》:“鬼神,陰陽之名也。陰氣逆物而歸,故謂之鬼;陽氣導物而生,故謂之神。”《禮記·中庸》:“鬼神之為德,其盛矣乎。” 程頤 章句:“鬼神,天地之功用,而造化之跡也。 張子 曰:‘鬼神者,二氣之良能也。’愚謂以二氣言,則鬼者陰之靈也,神者陽之靈也。以一氣言,則至而神者為神,反而歸者為鬼,其實一物而已。”《朱子語類》卷三:“鬼神只是氣,屈伸往來者氣也。”
波濤
(1) 江湖海中的大*波浪
(2) 一種大涌浪,尤指出現在外海的
閃爍著陽光的波濤上下翻騰
王士禎名句,焦山古鼎詩同西樵賦名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