名句出處
出自宋代呂陶的《送吳龍圖歸闕》
全文:
蜀山千尋立,奇勢凌穹蒼。
岷水萬里走,怒流吞滄浪。
南連楚越腹,北際秦隴吭。
乾坤所造作,險固天下彊。
四境高與深,沃野蟠中央。
天時少凶旱,地力宜耕桑。
生齒萬億計,貲貨豐且穰。
運載實內府,重車不停箱。
公廩己腐粟,私家始餘糧。
恬然禮義俗,杳在無何鄉。
王澤或壅閉,土風亦悲涼。
所以二僭偽,草木罹凋傷。
繼有三盜起,氛埃屢飛颺。
耳目殊未遠,本末猶可詳。
朝廷任連帥,指顧寧一方。
聖造爾莫測,恩波但流長。
我公來息蕃,琴瑟更而張。
至誠極愷悌,大事費忖量。
澄撓孰清濁,中和匪柔剛。
蜀人自荷戴,頌口殊鏘洋。
仰公若梁棟,愛公比琳琅。
謂宜立大廈,豈特為圭璋。
願公保遐福,堅厚如陵岡。
期公享眉壽,歲月過綺黃。
或吐藥石論,百脈除膏肓。
或執陶冶柄,四序時雨暘。
歌德動金石,書勛滿旂常。
輿意信如此,惟公協行藏。
清風聳朝野,闊步由康莊。
昔為御史時,率先問豺狼。
及其按河患,巨奸縮鋒鋩。
邊兵好掎角,公令無出疆。
獄奏或反汗,公嗟為飛章。
斯事最卓犖,輝耀日月旁。
平生寶大節,安肯差毫芒。
都俞既會合,事業尤輝光。
蓋以大臣道,施之輔虞唐。
雅意有餘裕,玩占得黃裳。
此語知者重,不惟談否臧。
稽首告天子,高賢民所望。
參考注釋
清濁
(1).清水與濁水。《詩·邶風·谷風》“ 涇 以 渭 濁” 毛 傳:“ 涇 渭 相入而清濁異。” 唐 高適 《贈別王七十管記》詩:“隨波混清濁,與物同醜麗。” 清 陸以湉 《冷廬雜識·妝域》:“蓬卷無根株,渦洄亂清濁。”
(2).喻人事的優劣、善惡、高下等。《史記·吳太伯世家》:“ 延陵季子 之仁心,慕義無窮,見微而知清濁。” 北魏 楊衒之 《洛陽伽藍記·宋雲行紀》:“事涉疑似,以藥服之,清濁則驗。” 宋 蘇軾 《錢君倚哀詞》:“吾將觀子之進退以自卜兮,相行止以效清濁。”
(3).音樂的清音與濁音。《國語·周語下》:“耳之察和也在清濁之間。”《禮記·樂記》:“倡和清濁,迭相為經。” 晉 陸機 《漢高祖功臣頌》:“震風過物,清濁效響。”
(4).語音的清聲與濁聲。 北齊 顏之推 《顏氏家訓·音辭》:“而古語與今殊別,其間輕重清濁,猶未可曉。” 唐 蘇鶚 《蘇氏演義》卷上:“ 陸法言 著《切韻》,時俗不曉其韻之清濁,皆以 法言 為 吳 人,而為 吳 音也。” 清 李漁 《閒情偶寄·詞曲上·音律》:“至於填詞一道,則句之長短,字之多寡,聲之平上去入,韻之清濁陰陽,皆有一定不移之格。”
(5).清氣與濁氣。引申以喻天地陰陽二氣。《文選·左思<魏都賦>》:“夫泰極剖判,造化權輿,體兼晝夜,理包清濁。” 李善 註:“清輕者上為天,濁重者下為地。” 北周 庾信 《燕射歌辭·周五聲調曲·宮調曲之一》:“氣離清濁割,元開天地分。”
中和
(1) 使中和
用酸中和鹼
(2) 相對的事物互相抵消,失去各自的性質
酸鹼中和
柔剛
(1).指占卦中的柔爻與剛爻。《易·說卦》:“故易六畫而成卦,分陰分陽,迭用柔剛。故易六位而成章。” 孔穎達 疏:“六畫所處有其六位,分二四為陰位,三五為陽位,迭用六八之柔爻,七九之剛爻。”
(2).柔和與剛強。《山海經·西山經》:“瑾瑜之玉為良,堅粟精密,濁澤有而光,五色發作,以和柔剛。” 漢 揚雄 《法言·君子》:“或問君子之柔剛,曰:君子於仁也柔,於義也剛。”
呂陶名句,送吳龍圖歸闕名句
名句推薦
多少眼前悲泣事,不堪花柳舊江都
杜氏婦《北行詩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