名句出處
出自宋代蘇頌的《送王秀才出京》
全文:
都城大雪酒價高,我送故人傾濁醪。
酒闌置杯欲話別,不覺中心生鬱陶。
丈夫聚散豈為念,所嘆人事多徒勞。
憶昔我年未弱冠,西來觀藝游神皋。
金門獻賦嗟失路,因循四載何所遭。
京華碌碌少知己,但聞嘲弄聲嗷嗷。
今年詔書恤西事,大開言路烝群髦。
因思平生負氣概,臨事始可觀持操。
長纓羈虜豈無計,策慮未獻心徒忉。
感君壯志正凌厲,術業沈究鈐與韜。
上書論畫兵家事,直請西去親鞬櫜。
又言若將眾十旅,可為手足除紛搔。
逾時待報不聞命,西秦便欲從游遨。
束書攜劍瞥然去,卻顧名利輕如毛。
我謂方今正急士,帝言屢下搜英豪。
公卿悉意奉詔旨,推賢好善如乾旄。
勸君失意且韜養,有能必見時稱褒。
中朝列爵本馭眾,進任將相皆儒曹。
一時未遇何須嘆,吾輩豈久居蓬蒿。
名句書法欣賞
參考注釋
中朝
(1).臨朝之時。《史記·范雎蔡澤列傳》:「 昭王 臨朝嘆息, 應侯 進曰:『臣聞主憂臣辱,主辱臣死。今大王中朝而憂,臣敢請其罪。』」
(2). 漢 代朝官自 武帝 以後有中朝、外朝之分。中朝即內朝。《漢書·劉輔傳》:「羣臣莫知其故。於是中朝將軍 辛慶忌 ,右將軍……俱上書。」 顏師古 注引 孟康 曰:「中朝,內朝也。大司馬、左右前後將軍、侍中、常侍、散騎諸吏為中朝。丞相以下至六百石為外朝也。」
(3).朝廷;朝中。《三國志·魏志·杜畿傳》:「中朝苟乏人,兼才者勢不獨多。」 唐 劉長卿 《集梁耿開元寺所居院》詩:「豈得長高枕,中朝正用才。」《孽海花》第六回:「上策取 南交 ,自立為王,向中朝請封號。」
(4).指朝廷官員。 清 張際亮 《送雲麓觀察督糧粵東》詩:「 唐 宋 中朝厭過嶺,今代軺車喜馳騁。」
(5).偏安 江 左的 東晉 、 南宋 分別稱建都中原時的 西晉 、 北宋 為「中朝」。 南北朝 時,亦稱 南朝 為「中朝」。《晉書·王隱傳》:「時著作郎 虞預 私撰《晉書》,而生長東南,不知中朝事,數訪於隱。」 北魏 楊衒之 《洛陽伽藍記·長秋寺》:「﹝寺﹞亦在 延年裡 ,即是 晉 中朝時金市處。」 宋 陸游 《觀渡江諸人詩》:「中朝文有 漢唐 風,南渡詩人尚數公。」 宋 趙彥衛 《雲麓漫鈔》卷四引 張孝純 挽 張叔夜 詩:「疇昔中朝士,簪紳仰令名。」《北齊書·王琳傳》:「 梁 故 建寧公 琳 , 洛 濱餘胄, 沂川 舊族,立功代邸,効績中朝。」
(6).指中原。《舊唐書·文苑傳中·李邕》:「﹝ 邕 ﹞尤長碑頌。雖貶職在外,中朝衣冠及天下寺觀,多齎持金帛,往求其文。」《新五代史·南漢世家·劉隱》:「是時,天下已亂,中朝士人以 嶺 外最遠,可以避地,多游焉。」
(7).中原王朝。 清 時亦指 中國 。 宋 梅堯臣 《送祖擇之學士北使》詩:「中朝厚仁恩,四海望閶闔。」 宋 文瑩 《玉壺清話》卷一:「 契丹 主曰:『中朝 党進 者真驍將也。如 進 輩有幾?』虜所以固矜者,意謂 進 本虜族, 中國 無之。」 清 王韜 《變法自強下》:「我中朝素嚴海禁,閉關自守,不勤遠略。」
列爵
(1).分頒爵位。《書·武成》:「列爵惟五,分土惟三。」 孔 傳:「爵五等,公侯伯子男。」《文選·張衡<西京賦>》:「列爵十四,競媚取榮。」 薛綜 註:「從皇后以下,凡十四等。」《清史稿·諸王傳序》:「 有明 諸藩,分封而不錫土,列爵而不臨民,食祿而不治事,史稱其制善。」
(2).指爵位。《商君書·錯法》:「列爵祿賞不道其門,則*民不以死爭位矣。」 唐 元稹 《贈韋審規父漸等制》:「守尚書左司郎中 韋審規 父大理卿 漸 等,生有列爵,歿有懿行。」 清 陸以湉 《冷廬雜識·元駢體文》:「列爵之等以馭貴,孰加於諸侯王。元勛之胄而象賢,宜膺於三錫命。」
進任
舉薦任用。《漢書·吳王劉濞傳》:「﹝ 鼂錯 ﹞絶先帝功臣,進任姦人,誑辭天下,欲危社稷。」
將相
將帥和丞相。亦泛指文武大臣。《墨子·法儀》:「天下從事者不可以無法儀……雖至士之為將相者皆有法。」《史記·高祖本紀》:「諸侯及將相相與共請尊 漢王 為皇帝。」 唐 李涉 《與梧州劉中丞》詩:「三代 盧龍 將相家,五分符竹到天涯。」
蘇頌名句,送王秀才出京名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