名句出處
出自明代王汝玉的《送人復任》
全文:
巴君抱志清以廉,蚤歲苦學甘齏鹽。
復膺歲貢登太學,晨立館下恆恭謙。
年深拜官趨縣幕,北闕拜謝衣襜襜。
天恩浩蕩不能報,誰謂祿秩微且纖。
致官不改在閒操,官舍有突或不炎。
家人從君告空乏,君獨不異終日恬。
朅來輸漕拜丹陛,民望返轍頻東瞻。
復尋歸路赴官所,長江雨晴春水添。
太和回首在何處,舟前翠黛廬峰尖。
邑人歌謳候沙際,老雉爭立首皓黔。
君今惠愛有如此,何必馬駟車施幨。
宦途豈無顯位者,鼠竊雞啄長不厭。
孰雲毀譽無足畏,名在士庶口用噞。
曾聞勁草挺風疾,更想貞松凌歲嚴。
我歌贈君激末俗,薄位豈得長相淹。
參考注釋
太和
見“ 太和 ”。
亦作“ 大和 ”。1.天地間沖和之氣。《易·乾》:“保合大和,乃利貞。”大,一本作“ 太 ”。 朱熹 本義:“太和,陰陽會合沖和之氣也。”《漢書·敘傳上》:“沐浴玄德,稟卬太和。”《文選》作“太龢”。 唐 元稹 《競渡》詩:“數極鬭心息,大和蒸混元。” 清 陳夢雷 《丁巳秋道山募建普度疏》:“神人之怨恫俱消,太和積為豐登之慶。”
(2).人的精神、元氣;平和的心理狀態。 唐 劉長卿 《同姜濬題裴式微餘干東齋》詩:“藜杖全吾道,榴花養太和。” 宋 司馬光 《論燕飲狀》:“伏望陛下當此之際,悉罷燕飲,安神養氣……無益奉養者,皆不宜數御以傷大和。” 宋 陸游 《蓬戶》詩:“白頭萬事都經遍,莫為悲傷損太和。”
(3).謂太平。 三國 魏 曹植 《七啟》:“吾子為太和之民,不欲仕 陶唐 之世乎。”《文選·顏延之<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>》:“太和既融,收華委世。” 李善 註:“太和,謂太平也。” 唐 陸贄 《貞元九年冬至大禮大赦制》:“思與海內同臻大和。” 宋 宋祁 《宋景文公筆記·考古》:“天下太和,兵革不興。” 清 唐孫華 《國學進士題名碑》詩:“昔聞有 明 全盛日,長養宇宙登太和。”
(4).和睦。 清 惲敬 《答陳雲渠書》:“然家庭大和,文史足用,仰不愧古,俯不愧今,吾弟固有以自樂矣。”
(5). 魏 鼓吹曲名。《晉書·樂志下》:“改《上邪》為《太和》,言 明帝 繼體承統, 太和 改元,德澤流布也。”
(6).雅樂名。 唐 段安節 《樂府雜錄·雅樂部》:“郊天及諸壇祭祀,即奏太和、沖和、舒和三曲。”《金史·樂志上》:“乃取大樂與天地同和之義,名之曰‘太和’。”
回首
(1) 把頭轉向後方
(2) 回顧
可堪回首。——宋· 辛棄疾《永遇樂·京口北固亭懷古》
(3) 婉辭。死亡
回首之日
何處
哪裡,什麼地方。《漢書·司馬遷傳》:“且勇者不必死節,怯夫慕義,何處不勉焉!” 唐 王昌齡 《梁苑》詩:“萬乘旌旗何處在?平臺賓客有誰憐?”《宋史·歐陽修傳》:“ 脩 論事切直,人視之如仇,帝獨奬其敢言,面賜五品服。顧侍臣曰:‘如 歐陽脩 者,何處得來?’” 茅盾 《一個女性》五:“但是何處有愛呢?何處是愛呢?”
翠黛
(1).眉的別稱。古代女子用螺黛(一種青黑色礦物顏料)畫眉,故名。 唐 杜甫 《陪諸公子丈八溝攜妓納涼》詩之二:“ 越 女紅裙濕, 燕 姬翠黛愁。” 宋 秦觀 《南鄉子》詞:“往事已酸辛,誰記當年翠黛顰。” 明 葉憲祖 《鸞鎞記·閨詠》:“幾番盼殺 張京兆 ,翠黛留將懶自描。”
(2).指畫眉用的青黑色螺黛。 郁達夫 《沉淪》四:“半痕新月,斜掛在西天角上,卻似仙女的蛾眉未加翠黛的樣子。”
(3).黑綠色。 唐 皮日休 《太湖詩·石板》:“似將翠黛色,抹破 太湖 秋。” 宋 史達祖 《雙雙燕·詠燕》詞:“愁損翠黛雙蛾,日日畫欄獨憑。” 清 吳偉業 《贈家園次湖州守五十韻》:“嵐光浮翠黛,塔勢界金繩。”
王汝玉名句,送人復任名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