名句出處
出自宋代陸佃的《依韻和許安石》
全文:
風和鵲喜就中靈,忽報軒車到驛亭。
解得禮經歸指掌,弄成詩筆勝丹青。
早年花萼光原隰,今日芝蘭滿戶庭。
聞說龍州佳闕近,蜀人先已望流星。
參考注釋
禮經
古代講禮節的經典,常指《儀禮》而言。《漢書·儒林傳·孟喜》:“父號 孟卿 ,善為《禮》、《春秋》…… 孟卿 以《禮經》多,《春秋》煩雜,乃使 喜 從 田王孫 受《易》。”《漢書·藝文志》:“《禮古經》五十六卷,《經》七十(按當作“十七”)篇。”按,所云《禮》、《禮經》、《禮古經》,即謂《儀禮》。 清 皮錫瑞 《經學通論·三禮》:“ 漢 所謂《禮》,即今十七篇之《儀禮》,而 漢 不名《儀禮》,專主經言,則曰《禮經》,合記而言,則曰《禮記》。 許慎 、 盧植 所稱《禮記》,皆即《儀禮》與篇中之記,非今四十九篇之《禮記》也。其後《禮記》之名為四十九篇之記所奪,乃以十七篇之《禮經》別稱《儀禮》。”
指掌
(1).比喻事理淺顯易明或對事情非常熟悉了解。語出《論語·八佾》:“或問禘之説。子曰:‘不知也。知其説者之於天下也,其如示諸斯乎?’指其掌。” 朱熹 集註:“指其掌,弟子記夫子言此而自指其掌,言其明且易也。” 晉 葛洪 《抱朴子·對俗》:“苟得其要,則八極之外,如在指掌;百代之遠,有若同時。” 宋 司馬光 《劉道原<十國紀年>序》:“坐聽其談,滾滾無窮,上下數千載間,細大之事如指掌。” 清 昭槤 《嘯亭雜錄·舒梁阿三公遠見》:“嘗見 梁文莊 詩正 掌戶部時上疏稿,核計度支盈絀,如在指掌。”
(2).比喻事情容易辦。語出《禮記·仲尼燕居》:“明乎郊社之義,嘗禘之禮,治國其如指諸掌而已乎?”《三國志·魏志·鍾會傳》:“ 蜀 為天下作患,使民不得安息,今我伐之,如指掌耳。” 唐 白行簡 《李娃傳》:“生亦自負,視上第如指掌。”《遼史·太宗紀下》:“非 汴州 炎熱,水土難居,止得一年,太平可指掌而致。”
(3).手指和手掌。 晉 葛洪 《抱朴子·君道》:“文則琳琅墮於筆端,武則鉤鉻摧於指掌。” 晉 葛洪 《抱朴子·詰鮑》:“是猶闢滔天之源,激不測之流,塞之以撮壤,障之以指掌也。”
(4).抵掌,擊掌。 漢 徐幹 《中論·譴交》:“然擲目指掌,高談大語。” 晉 道恆 《釋駁論》:“或指掌空談,坐食百姓。”《明史·奸臣傳·馬士英》:“ 大鋮 掀髯指掌,日談兵, 國安 甚喜。”
詩筆
(1).詩和散文。 北齊 顏之推 《顏氏家訓·慕賢》:“君王比賜書翰,及寫詩筆,殊為佳手。” 王利器 集解:“ 六朝 人以詩、筆對言,筆指無韻之文。” 唐 封演 《封氏聞見記·敏速》:“至午後詩筆俱成,得七千餘字。” 魯迅 《漢文學史綱要》第一篇:“辭筆或詩筆對舉, 唐 世猶然,逮及 宋 元 ,此義遂晦。於是散體之筆,並稱曰文。”
(2).寫詩的筆。 宋 王安石 《贈老寧僧首》詩:“閒中用意歸詩筆,靜外安身比 太山 。” 金 元好問 《示崔雷詩社諸人》詩:“江山自許供詩筆,糜粥猶能到酒杯。” 清 秋瑾 《題<瀟湘館集>》詩之二:“千尋翠色供詩筆,一派湖山作畫圖。”
丹青
丹和青是我國古代繪畫,常用的兩種顏色,借指繪畫
竹帛所載,丹青所畫。——《漢書·蘇武傳》
尤善丹青。——《晉書·顧愷之傳》
陸佃名句,依韻和許安石名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