名句出處
出自宋代項安世的《次韻鄉人華秀才冬至日投贈二首》
全文:
異鄉初見子文章,短至仍逢日吉良。
下馬入門知意重,芳華贈我愧情長。
筆端風味誰能及,江上形容莫自傷。
一線陽光真白壁,九衢春夢付黃粱。
名句書法欣賞
參考注釋
一線
見“ 一線 ”。
亦作“ 一綫 ”。1.一根線,亦形容細長如線。 唐 杜甫 《至日遣興》詩之一:“何人錯憶窮愁日,愁日愁隨一線長。” 宋 蘇軾 《司馬溫公神道碑》:“稽天之潦,不能終朝,而一線之溜可以潦石者,一與不一故也。” 元 薩都剌 《鸚鵡曲》:“覺來粉汗濕香臉,一線新紅枕痕淺。” 明 唐寅 《曉起圖》詩:“曉鴉無數盤旋處,緑樹枝頭一線紅。” 毛澤*東 《菩薩蠻·黃鶴樓》詞:“茫茫九派流中國,沉沉一線穿南北。”
(2).比喻相承或相關事物之間的脈絡。《東周列國志》第六一回:“ 尹公佗 學射於 庾公差 , 公差 又學射於 公孫丁 ,三人是一線傳授。”《續資治通鑑·宋理宗紹定四年》:“毋竝進君子小人以為色荒,毋兼容邪説正論以為皇極,以培養國家一線之脈,以救生民一旦之命。” 清 宋潛虛 《徐節婦傳》:“彼公侯將相跨州連郡,曾未有一如 徐 氏婦者,抱三尺之孤,挽一線之緒,而使之復興,豈不悲哉!” 梁啓超 《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》第三章第四節:“其學界為螺線形,雖千變萬化,殆皆一線所引也。”
(3).形容極其細微。 金 元好問 《自題寫真》詩:“東塗西抹竊時名,一線微官悞半生。” 清 曹寅 《重題晚研跋後兼傷懷南洲》詩之三:“酒邊花外打乖人,劫後剛回一線春。” 梁啓超 《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》第四章第三節:“若是乎兩 漢 之以著述鳴者,惟 江都 龍門 二子,獨有心得,為學界放一線光明而已。” 艾蕪 《人生哲學的一課》:“這是一線生機,我記好街名廠名就去了。”
(4).第一線。指作戰的最前線,亦指從事實際工作的基層。
陽光
日光
陽光充足
真白
純白色。 北周 庾信 《詠園花》詩:“自紅無假染,真白不須妝。” 元 本 高明 《琵琶記·新進士宴杏園》:“﹝末白﹞:‘有甚顏色的?’﹝醜白﹞:‘布汗、論聖……棗騮、栗色、燕色、兔黃、真白、玉面、銀鬃、秀膊、青花。’”
九衢
(1).縱橫交叉的大道;繁華的街市。《楚辭·天問》:“靡蓱九衢,枲華安居。” 王逸 註:“九交道曰衢。” 游國恩 纂義:“靡蓱九衢,即謂其分散如九達之衢也。” 唐 韋應物 《長安道》詩:“歸來甲第拱皇居,朱門峨峨臨九衢。” 明 劉基 《秋興》詩之一:“九衢車馬如流水,儘是 邯鄲 夢裡人。” 清 蒲松齡 《聊齋志異·席方平》:“飛揚跋扈,狗臉生六月之霜;隳突叫號,虎威斷九衢之路。”
(2).草名。《文選·王屮<頭陀寺碑文>》:“九衢之草千計,四照之花萬品。” 劉良 註:“九衢草其枝交錯,相重九出也。” 南朝 梁元帝 《為妾弘夜姝謝東宮賚合心花釵啟》:“ 夜姝 昔往 陽臺 ,雖逢四照。曾游 澧浦 ,慣識九衢。”
黃粱
(1).粟米名。即黃小米。《楚辭·招魂》:“稻粢穱麥,挐黃粱些。” 洪興祖 補註引《本草》:“黃粱出 蜀 、 漢 , 商 、 浙 閒亦種之,香美逾於諸粱,號為竹根黃。” 唐 杜甫 《贈衛八處士》詩:“夜雨剪春韭,新炊間黃粱。” 明 李時珍 《本草綱目·穀二·粱》﹝集解﹞引 寇宗奭 曰:“黃粱白粱,西 洛 農家多種,為飯尤佳,餘用不甚相宜。”
(2).同“ 黃粱夢 ”。 明 李東陽 《麓堂詩話》:“ 陳媿齋 師召 在 南京 ,嘗有夢中詩寄予,予戲答之曰:‘舉世空驚夢一場,功名無地不黃粱。憑君莫向痴人説,説向痴人夢轉長。’” 明 張煌言 《卜天種晝寢戲成》詩:“新秋蕭颯北窗涼,一枕 羲皇 夢亦長。試問 漆園 蝴蝶影,可曾逆旅鬧黃粱。” 毛澤*東 《清平樂·蔣桂戰爭》詞:“灑向人間都是怨,一枕黃粱再現。”
項安世名句,次韻鄉人華秀才冬至日投贈二首名句
名句推薦
兒輩功名來鐵定,老夫安樂直錢多。
吳朝進《春帖殘句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