名句出處
出自元代佚名的《【商調】掛金索_我愛閒居,》
全文:
我愛閒居,心鏡常皎潔。
境滅情忘,自然無分別。
雲散長空,露出清霄月。
此個家風,有口難分說。
一更里澄心,下手端然坐。
趕退群魔,隊隊牡羊過。
剔起心燈,照見元初我。
方寸玲瓏,寶珠懸一顆。
二更里人靜,萬事都無染。
一對金蟾,上下來盤旋。
嚇退三屍,奔走如雷電。
白雪慢慢。
降下糹花片。
三更里陽生,子母朝金闕。
海底靈龜,吸盡金烏血。
一氣綿綿,三關都透徹。
萬道霞光,捧出西江月。
四更里無事,四邊都寧靜。
內放心花,賞玩長春景。
戊己門開,有個真人進。
一粒金丹,運上崑崙頂。
五更里天明,還了修行願。
龍虎相交,倒把黃河卷。
半空里雷聲,鬼神難測。
辯。
認得元初,本來真頭面。
齋罷閒行,獨唱無人和。
山里樵夫,也唱哩侖羅。
上了一個坡,下了一。
個坡,便做高官,也只不如我。
過了一年,又是添一歲。
每日隨緣,爭甚閒和氣。
可憐韶華,奔走如捻指。
莫待臨頭,臘月三十日。
奉勸人人,一一聽分訴。
不曉陰陽,怎知修行路。
始初下手,煉就鉛汞體。
自有龜蛇,引人曹溪路。
聰明君子,一一聽分訴。
甲子六年,看看降真數。
跳出凡籠,一個長生路。
免教閻王,鬼使來勾取。
名句書法欣賞
參考注釋
一氣
(1) 一舉,一次,不間斷地
一氣呵成
(2) 同一幫派,聲氣相通;同夥
他們通同一氣
(3) 一陣(多含貶義)
瞎鬧一氣
綿綿
微細;連續不斷的樣子
秋雨綿綿
三關
(1).古代三個重要關隘的合稱。著名者有:(1) 上黨關 、 壺口關 、 石陘關 。約在今之 山西 東南部。《後漢書·馮衍傳上》:“夫 上黨 之地,有四塞之固,東帶三關,西為國蔽,奈何舉之以資彊敵?” 李賢 註:“三關,謂 上黨關 、 壺口關 、 石陘關 。”(2) 陽平關 (今 陝西 沔縣 西)、 江關 (今 四川 奉節 東)、 白水關 (今 四川 舊 昭化 西北)。《文選·乾寶〈晉紀總論〉》:“三關電掃, 劉禪 入臣。” 李善 註:“蜀有 陽平 、 江關 、 白水關 。”(3) 平靖關 、 武勝關 、 黃峴關 。在今 河南 信陽 南。《南齊書·州郡志下》:“ 泰始 中,立州於 義陽郡 。有三關之隘。”(4) 溢津關 、 瓦橋關 、 淤口關 。在今 河北 雄縣 、 霸縣 一帶。《新五代史·周世宗紀》“﹝六年夏四月﹞辛丑,取 益津關 ,以為 霸州 。癸卯,取 瓦橋關 ,以為 雄州 ” 宋 徐無黨 註:“ 世宗 下三關, 瓦橋 、 益津 以建州及見, 淤口關 止置寨,故舊史、實録皆闕不書。”(5) 明 代以 雁門 、 寧武 、 偏頭 為外三關,在今 山西 太原 之北;以 居庸 、 紫荊 、 倒馬 為內三關,在今 河北 曲陽 之北。《明史·翟鵬傳》:“增游兵三支,分駐 雁門 、 寧武 、 偏頭 ……又於 宣 、 大 三關間,各設勁兵。” 清 龔自珍 《與吳虹生書》:“三關者, 雁武 、 寧武 、 偏頭 也。在 太原 之北, 大同 之南。” 清 馮桂芬 《費樹臣飲馬長城圖小影序》:“ 曲陽 在 居庸 、 紫荊 、 倒馬 內三關之南,距 倒馬 百二十里。”
(2).指人體的三個重要部分,說法不一。(1)指耳、目、口。《淮南子·主術訓》:“夫目妄視則淫,耳妄聽則惑,口妄言則亂。夫三關者,不可不慎守也。”(2)指口、手、足。《黃庭內景經·三關》:“三關之中精氣深,九微之內幽且陰。” 梁丘子 註:“據下文,口、手、足為三關。又 元陽子 以明堂、洞房、丹田為三關。”
(3).特指下丹田。《黃庭內景經·脾長》:“閉塞三關握固停。” 梁丘子 註:“臍下三寸為元關,亦曰三關,言固精護氣不妄施泄。” 前蜀 杜光庭 《王宗玠宅弘農郡夫人降聖日修大醮詞》:“正身心於九室,撿神氣於三關。”《西遊記》第四一回:“須臾間,氣透三關,轉明堂,衝開孔竅,叫了一聲:‘師父啊!’”
(4).中醫學名詞。小兒指紋診斷法的三個部位,又稱三指關。即風關、氣關、命關。《醫宗金鑒·幼科雜病心法要訣·四診總括》:“四診總括:惟憑面色識因病,再向三關診熱寒。”註:“三關者,手虎口處風、氣、命三關也。”
透徹
(1) 顯明通徹
溪光初透徹,秋色正清華。——杜牧《題白苹州詩》
(2) 通明靈活
透徹玲瓏,不可湊泊。——《滄浪詩話》
(3) 深入,完全了解
分析得透徹
佚名名句,【商調】掛金索_我愛閒居,名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