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樂堂原文
奉親思致孝,養志敞華堂。
映日斑衣粲,迎風錦幕張。
鶴垂耆耄發,雁列子孫行。
椿樹連庭茂,萱花近砌芳。
田荊紛蔚蔚,竇桂發穰穰。
酒獻千金壽,爐供百福香。
承顏和氣集,政頌德音揚。
繁祉方無已,遐齡政未量。
長年皆樂事,寧賦采蘭章。
詩詞問答
問:致樂堂的作者是誰?答:王汝玉
問:致樂堂寫於哪個朝代?答:明代
問:致樂堂是什麼體裁?答:五排
問:王汝玉的名句有哪些?答:王汝玉名句大全
注釋
1. 五言排律 押陽韻
參考注釋
思致
(1).指人的思想意趣或性情、才思。 南朝 宋 劉義慶 《世說新語·品藻》:“時人道 阮思曠 骨氣不及 右軍 ,簡秀不如 真長 ,韶潤不如 仲祖 ,思致不如 淵源 ,而兼有諸人之美。” 南朝 梁 任昉 《為蕭揚州薦士表》:“﹝ 王僧孺 ﹞理尚棲約,思致恬敏。”《新唐書·劉禕之傳》:“方是時,詔令叢繁, 禕之 思致華敏,裁可占授,少選可待也。”
(2).指文學作品的意趣或意境。 唐 皎然 《詩式·詩有二廢》:“雖欲廢巧尚直,而思致不得置;雖欲廢詞尚意,而典麗不得遺。” 宋 葛立方 《韻語陽秋》卷一:“ 陶潛 、 謝朓 詩皆平淡有思致,非後來詩人怵心劌目琱琢者所為也。” 清 王韜 《淞濱瑣話·畫船紀艷》:“雖是小詩,頗有思致。”
養志
保攝志氣。指培養、保持不慕榮利的志向。多指隱居。《莊子·讓王》:“故養志者忘形,養形者忘利。”《後漢書·逸民傳·逢萌》:“及 光武 即位,乃之 琅邪 勞山 ,養志脩道,人皆化其德。” 唐 薛逢 《鄰相反行》:“東家西家兩相誚,西兒笑東東又笑。西雲養志與榮名,彼此相非不同調。” 元 蔣子正 《山房隨筆》:“ 許平仲 衡學問、文藝為世所尊,稱為夫子,人目為 許先生 。養志不仕,有《辭召命詩》……可以觀其志矣。”
謂奉養父母能順從其意志。《孟子·離婁上》:“若 曾子 ,則可謂養志也。事親若 曾子 者,可也。” 漢 桓寬 《鹽鐵論·孝養》:“故上孝養志,其次養色,其次養體。” 宋 蘇軾 《賜正議大夫同知樞密院安燾乞外郡不許批答》之一:“夫榮親莫大於功名,養志不專於甘旨。” 清 陳夢雷 《抒哀賦》:“體養志以娛親兮,駕言返於故閭。”
映日
(1).指陽光。《文選·潘岳<射雉賦>》:“忌上風之餮切,畏映日之儻朗。” 徐爰 註:“言其忌聲而畏光也。”
(2).映照著日光。 南朝 齊 謝朓 《秋竹曲》:“從風既裊裊,映日頗離離。” 明 陳繼儒 《珍珠船》卷一:“ 江 南 徐鉉 善小篆,映日視之,書中心有一縷濃墨正當其中,至曲折處亦無偏側。”
斑衣
(1). 漢 代虎賁騎士著的虎紋單衣。《史記·司馬相如列傳》“被豳文,跨野馬” 裴駰 集解引 晉 郭璞 曰:“著斑衣”。 司馬貞 索隱引 文穎 曰:“著斑文之衣。《輿服志》雲‘虎賁騎被虎文單衣’,單衣即此斑文也。”
(2).彩衣。亦指服彩衣。《南史·張裕傳》:“﹝ 張嵊 ﹞少敦孝行,年三十餘,猶斑衣受 稷 ( 張稷 )杖。” 宋 張元乾 《滿庭芳》詞:“滿泛椒觴獻壽,斑衣侍,雲母分屏。” 明 陳汝元 《金蓮記·射策》:“錦衣舞處更籌晚,更舞斑衣歡笑好,靖忠猷,佐聖朝。” 清 顧炎武 《與李湘北書》:“俾得歸供菽水,入侍刀圭。則此一日之斑衣,即終身之結草矣。”參見“ 斑衣戲彩 ”。
迎風
(1) 面對著風吹的方向
迎風飛翔
(2) 隨著風吹去的方向
彩旗迎風招展
錦幕
錦制的帳幕。 南朝 梁 江淹 《別賦》:“巡層楹而空掩,撫錦幕以虛涼。” 唐 司空圖 《牡丹》詩:“主人猶自惜,錦幕護春霜。” 清 薛福成 《出使四國日記·光緒十七年二月十二日》:“鋪設宏麗,錦幕四遮,亦遊人玩憩之所也。”
耆耄
泛稱高年之人。 漢 桓寬 《鹽鐵論·未通》:“鄉飲酒之禮,耆老異饌,所以優耆耄而明養老也。”
雁列
像雁行一樣地排列。形容排列齊整。 明 楊維楨 《席上賦》:“魚吹緑酒常雙躍,雁列瑤箏不獨飛。” 清 曾國藩 《隨州李君墓表》:“君戒鎮家出一人,負薪一束,執長竿籠一炬,臨水雁列,竟夕焚薪,火光亘六七里。”
子孫
(1) 兒子和孫子
子孫荷擔者三夫。——《列子·湯問》
(2) 泛指後代
子孫相繼為王。——《戰國策·趙策》
(3) 又
子孫侯者。
人主之子孫。
遠者及其子孫。
田荊
據 南朝 梁 吳均 《續齊諧記·紫荊樹》載, 京兆 田真 兄弟三人析產,擬破堂前一紫荊樹而三分之,明日,樹即枯死。 真 大驚,謂諸弟曰:“樹本同株,聞將分斫,所以顦顇,是人不如木也。”兄弟感悟,遂合產和好。樹亦復茂。後因以“田荊”為兄弟和好之典實。 前蜀 貫休 《上留田》詩:“我欲使諸凡鳥雀,盡變為鶺鴒;我欲使諸凡草木,盡變為 田 荊。” 明 陳所聞 《念奴嬌序·雲住閣為歐陽平林青林長林題》套曲:“身在白雲層,惟願取披雲載酒,同醉 田 荊。”
蔚蔚
同“ 鬱鬱 ”。1.茂盛貌。《宋書·隱逸傳·陶潛》:“渾渾長源,蔚蔚洪柯。羣川載導,眾條載羅。” 北魏 酈道元 《水經注·江水二》:“林木蕭森,離離蔚蔚,乃在霞氣之表。” 續範亭 《黃河樓遠眺》詩:“浩浩蕩蕩,全是正氣,蔚蔚蒼蒼,皆有生機。”
(2).抑鬱。《後漢書·張衡傳》:“愁蔚蔚以慕遠兮,越 卬州 而愉敖。”《後漢書·仲長統傳》:“彼之蔚蔚,皆匈詈腹詛,幸我之不成,而以奮其前志,詎肯用此為終死之分邪!”
穰穰
1.豐熟貌。
千金壽
戰國 時, 魯仲連 為 趙國 解除 秦兵 之圍。 平原君 以千金為 魯仲連 祝壽。見《史記·魯仲連鄒陽列傳》。後因以為祝賀之辭。 三國 魏 曹植 《箜篌引》:“主稱千金壽,賓奉萬年酬。” 北魏 李騫 《釋情賦》:“賓奉萬年之觴,主報千金之壽。”
百福
猶多福。《詩·大雅·假樂》:“乾祿百福,子孫千億。”《墨子·魯問》:“今以一豚祭,而求百福於鬼神。” 唐 韓愈 《憶昨行和張十一》:“殃銷禍散百福併,從此直至耇與鮐。” 明 徐復祚 《投梭記·大會》:“捧雲漿,謾歌百福受天慶,喜 江 東新造,典午重昌。”
承顏
順承尊長的顏色。謂侍奉尊長。《漢書·雋不疑傳》:“聞 暴公子 威名舊矣,今乃承顏接辭。”《晉書·孝友傳序》:“柔色承顏,怡怡盡樂。” 宋 周密 《武林舊事·慶壽冊寶》:“ 壽皇 聖孝,冠絶古今,承顏兩宮,以天下養。”
和氣
態度平順溫和
待人和氣
德音
(1).善言。《詩·邶風·谷風》:“德音莫違,及爾同死。” 鄭玄 箋:“夫婦之言無相違者,則可與女長相與處至死。”後亦用以對別人言辭的敬稱。《魏書·宗欽傳》:“足下兼愛為心,每能存顧,養之以風味,惠之以德音。” 唐 韓愈 《高君畫贊》:“遺書一張,德音不忘。” 魯迅 《書信集·致許壽裳》:“倘能先賜德音,猶所說豫大慶。”
(2).猶德言,指合乎仁德的言語、教令。《國語·楚語上》:“忠信以發之,德音以揚之。”
(3).用以指帝王的詔書。至 唐 宋 ,詔敕之外,別有德音一體,用於施惠寬恤之事,猶言恩詔。 漢 桓寬 《鹽鐵論·詔聖》:“ 高皇帝 時,天下初定,發德音,行一切之令,權也,非撥亂反正之常也。” 唐 白居易 《杜陵叟》詩:“白麻紙上書德音,京畿盡放今年稅。” 宋 曾鞏 《英宗實錄院申請》:“乞下三司,令自 嘉祐 八年四月至 治平 四年正月八日已前,應蟲蝗、水旱、災傷及德音赦書蠲放稅賦,及蠲免欠負,並具實數,供報當院。”《平山冷燕》第十六回:“卻又不知向何方流蕩,竟無跡跡,以辜朝庭德音。”
(4).指朝廷所定的正統音樂。《禮記·樂記》:“天下大定,然後正六律,和五聲,弦歌詩頌,此之謂德音,德音之謂樂。”
(5).好名聲。《詩·豳風·狼跋》:“公孫碩膚,德音不瑕。” 朱熹 集傳:“德音,猶令聞也。”《詩·小雅·南山有台》:“樂只君子,德音不已。” 晉 葛洪 《<抱朴子外篇>自敘》:“高勛著於盟府,德音被乎管絃。形器雖沉鑠於淵壤,美談飄颻而日載。” 明 何景明 《古怨詩》之二:“所重在德音,容色安足恃。”
繁祉
多福。《詩·周頌·雝》:“綏我眉壽,介以繁祉。” 鄭玄 箋:“繁,多也。” 漢 蔡邕 《漢交趾都尉胡府君夫人黃氏神誥》:“誕膺繁祉: 廣 歷五卿七公再封之祿, 康 亦由孝廉宰牧二城。九鼎之義,夫人是享。” 宋 曾鞏 《賀北京留守韓侍中正旦狀》:“順履昌期,具膺繁祉。” 清 梅曾亮 《楊忠武公贊》:“稽首歸里,帝錫繁祉。”
無已
(1) 沒有休止;不止
誅求無已
(2) 不得已
遐齡
老年人高壽的敬語
以知命為遐齡。——《魏書·常景傳》
君當致身高位,安享遐齡。——《醒世恆言》
長年
(1) 〈方〉∶船的主人
(2) 船工
(3) 指老年人
樂事
得意事;使人高興或滿意的事
享受傾聽他談話的樂事
采蘭
(1).喻選拔俊逸。《晉書·皇甫謐傳》:“陛下披榛採蘭,並及蒿艾,是以 皋陶 振褐,不仁者遠。”
(2).《詩·小雅·南陔序》:“孝子相戒以養也……有其義而亡其辭。” 晉 束晳 《補亡詩》之一:“循彼南陔,言采其蘭。眷戀庭闈,心不遑安。”後因以“採蘭”喻盡孝養親。 唐 白居易 《思歸》詩:“薄俸未及親,別家已經時,冬積溫席戀,春違採蘭期。” 唐 許堯佐 《柳氏傳》:“榮名及親,昔人所尚,豈宜以濯浣之賤,稽採蘭之美乎?”
(1).《文選·束晳〈補亡詩·南陔〉》:“循彼南陔,言采其蘭。眷戀庭闈,心不遑安。” 李善 註:“采蘭,以自芬香也。循陔以采香草者,將以供養其父母,喻人求珍異以歸。”後因以“采蘭”謂供養父母之事。 唐 韓愈 《孟生詩》:“采蘭起幽念,眇然望東南。” 宋 梅堯臣 《汝南江鄰幾》詩:“且奉采蘭養,應無抱玉啼。”參見“ 南陔 ”。
(2).指 晉 束晳 的《補亡詩·南陔》。 唐 韓愈 《送汴州監軍俱文珍詩》:“曉日驅征騎,春風詠采蘭。誰言臣子道,忠孝兩全難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