名句出處
出自宋代趙瞻的《魏文侯城》
全文:
曰自戰國爭雄來,何城不荒為壘培。
治亂興廢詎足哀,矧無名號寒於灰。
晉壤剖裂分家陪,魏至文侯功業恢。
三師經術王跡開,五臣禦侮強敵摧。
況有成子相君才,吳起將兵亦偉哉。
內諮禮樂古典該,外強量旅騰風雷。
足尊天子朝靈台,烏用此城高崔嵬。
城之峻矣維其頹,宮之廣矣今蒿萊。
黍離興難悲邅回,如侯萬國徒塵埃。
一時火熾俄燼煨,惟有陋俗知營財。
名句書法欣賞
參考注釋
三師
(1). 北魏 以後以太師、太傅、太保為三師。見《通典·職官一》。 唐 竇常 《奉賀太保岐公》詩:“五色詔中宣九德,百僚班外置三師。”《金史·百官志一》:“三師。太師、太傅、太保各一員,皆正一品,師範一人,儀刑四海。”
(2).星名。《宋史·天文志二》:“三公三星,在北斗杓南,及魁第一星西,一雲在斗柄東,為太尉、司徒、司空之象。在魁西者名三師。”
(3).三國的軍隊。《左傳·隱公十年》:“癸,亥,克之,取三師焉。” 杜預 註:“三國之軍在 戴 ,故 鄭伯 合圍之。”
(4).佛教語。指授具足戒的三名和尚,即戒和尚、羯磨師和教授師。 唐 道宣 《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》卷上之三:“若論發戒功,與三師齊德,何為不請之乎?可準三師而請。”參見“ 三師七僧 ”。
經術
猶經學。《史記·太史公自序》:“ 仲尼 悼禮廢樂崩,追脩經術,以達王道。” 唐 張祜 《投常州從兄中丞》詩:“史材誰是伍,經術世無雙。” 清 唐孫華 《國學進士題名碑》詩:“罷黜詩賦崇經術,儒生講習 丘 與 軻 。” 章炳麟 《黃先生傳》:“余少時從本師 德清 俞君 游,亦數謁先生。先師任自然,而先生嚴,重經術,亦各從其性也。”
王跡
見“ 王跡 ”。
亦作“ 王跡 ”。帝王之功業。《書·武成》:“至於 大王 ,肇基王跡。” 孔 傳:“ 大王 修德,以翦齊 商 人,始王業之肇跡。”《史記·秦楚之際月表》:“然王跡之興,起於閭巷。” 南朝 梁 劉勰 《文心雕龍·封禪》:“及 齊桓 之霸,爰窺王跡。” 宋 宇文虛中 《古劍行為劉善長作》:“公家祖皇提三尺,素靈中斷開王跡。”
五臣
(1).五個臣子。隨文所指不同。(1) 舜 五臣。《論語·泰伯》:“ 舜 有臣五人,而天下治。” 何晏 註:“ 孔 曰:‘ 禹 、 稷 、 契 、 皋陶 、 伯益 。’”《舊唐書·韋湊傳》:“然臣又惟 堯 、 舜 ,聖君也,八凱、五臣,良佐也,猶廣聽芻蕘之言者,蓋為智者千慮,或有一失,愚者千慮,或有一得也。”(2) 周文王 五臣。《書·君奭》“惟 文王 ,尚克修和我有 夏 。亦惟有若 虢叔 ,有若 閎夭 ,有若 散宜生 ,有若 泰顛 ,有若 南宮括 ” 孔 傳:“凡五臣佐 文王 為胥附奔走,先後禦侮之任。”(3) 周武王 五臣。《文選·王儉〈褚淵碑文〉》:“五臣茲六,八元斯九。” 李善 註:“《呂氏春秋》曰:‘ 武王 之佐五人。’ 高誘 曰:‘ 周公旦 、 召公奭 、 太公望 、 畢公高 、 蘇公忿生 也。’”(4) 晉 文公 五臣。《文選·袁宏〈三國名臣序贊〉》:“五臣顯而 重耳 霸。” 李善 註:“五臣, 狐偃 、 趙衰 、 顛頡 、 魏武子 、 司空季子 。” 晉 廬諶 《贈劉琨》詩:“無覬 狐 趙 ,有與五臣。”(5) 楚威王 五臣: 令尹子文 、 葉公子高 、 莫敖大心 、 棼冒勃蘇 、 蒙穀 。《戰國策·楚策一》:“若君王誠好賢,此五臣者,皆可得而致之。”(6) 南朝 宋 文帝 五臣。《宋書·謝弘微傳》:“ 太祖 即位,﹝ 謝弘微 ﹞為黃門侍郎,與 王華 、 王曇首 、 殷景仁 、 劉湛 等號五臣。”
(2).指注釋《文選》的 唐 代 呂向 、 呂延濟 、 劉良 、 張銑 、 李周翰 。《新唐書·文藝傳中·呂向》:“﹝ 呂向 ﹞嘗以 李善 釋《文選》為繁釀,與 呂延濟 、 劉良 、 張銑 、 李周翰 等更為詁解,時號《五臣注》。”
禦侮
抵抗外來欺侮
強敵
1.亦作"強敵"。 2.強有力的敵人。 3.指強有力的對手。趙瞻名句,魏文侯城名句
名句推薦
詩詞推薦
【南呂】一枝花_繡幃中受坎
孫叔順〔元代〕繡幃中受坎坷,錦帳內挨囚禁。拋擲在憂慮海,啜賺我在悶愁林,好教人難受難禁。非是咱淹潤,有生活懶動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