名句出處
出自宋代袁燮的《詠竹二首》
全文:
野性與俗違,澹然都無營。
窗前水蒼玉,未能獨忘情。
對之三伏中,爽氣高秋橫。
數竿亦已好,況此繁陰成。
中虛洞無物,節勁老更清。
霜雪自凌厲,柯葉長敷榮。
物意有相合,人心原自明。
僻居寡朋儕,命汝為友生。
雖無切磋語,而有清越聲。
入耳久亦佳,此意不可名。
名句書法欣賞
參考注釋
物意
(1).眾人的心意。《魏書·元暉傳》:「先皇移都,為百姓戀土,故發冬夏二居之詔,權寧物意耳。」
(2).景物的情態。 宋 歐陽修 《奉答聖俞歲日書事》詩:「年光向老速,物意逐時新。」
(3).造物的意向。 宋 梅堯臣 《八月十五日夜東軒》詩:「它夕豈不好,物意為之摧。」
(4).禮物與情意。 宋 蘇軾 《與滕達道書》:「物意兩重,何以克當。」
有相
(1).謂有貴相。 漢 王充 《論衡·命義》:「猶 高祖 初起,相工入 豐 沛 之邦,多封侯之人矣。未必老少男女俱貴而有相也。」《北史·齊紀中·文宣帝》:「﹝ 武明太后 ﹞及產,命之曰 侯尼於 , 鮮卑 言有相子也。」 唐 白居易 《自詠》:「形容瘦薄詩情苦,豈是人間有相人?」
(2).指有貴相的人。《太平廣記》卷三二八引 唐 戴孚 《廣異記·閻庚》:「鬼云:『 庚 命貧,無位祿。』 仁亶 問:『何以致之?』鬼云:『或絆得佳女,配之有相,當能得耳。』」
(3).佛教語。佛教主張萬有皆空,心體本寂。稱造作之相或虛假之相為「有相」。相,指事物的形象狀態。 唐 一行 《大日經疏》卷一:「可見可現之法,即為有相;凡有相者,皆是虛妄。」 唐 姚合 《過欽上人院》詩:「有相無相身,唯師説始真。」 章炳麟 《國故論衡·原名》:「何謂違宗?彼以物有如種極微也。而忌言人有菴摩羅識。因言無相者無有。詰之曰:如種極微有相不?則解矣。」
人心
(1) 指人的感情、願望等
全國久蟄之人心,乃大興奮。——孫文《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》
這是人心所向,大勢所趨
(2) 良心
自明
不需證明,不言而喻
袁燮名句,詠竹二首名句
名句推薦
生平未報國,留作忠魂補。
楊繼盛《就義詩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