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和豈無治,髽發終殊倫

熊禾七夕遇雨訪石堂先生

名句出處

出自宋代熊禾的《七夕遇雨訪石堂先生》

全文:
東都亦論道,忽夢金光身。
太和豈無治,髽發終殊倫
夜半一炷香,命世胡邅屯。

熊禾詩詞大全

參考注釋

太和

見“ 太和 ”。

亦作“ 大和 ”。1.天地間沖和之氣。《易·乾》:“保合大和,乃利貞。”大,一本作“ 太 ”。 朱熹 本義:“太和,陰陽會合沖和之氣也。”《漢書·敘傳上》:“沐浴玄德,稟卬太和。”《文選》作“太龢”。 唐 元稹 《競渡》詩:“數極鬭心息,大和蒸混元。” 清 陳夢雷 《丁巳秋道山募建普度疏》:“神人之怨恫俱消,太和積為豐登之慶。”

(2).人的精神、元氣;平和的心理狀態。 唐 劉長卿 《同姜濬題裴式微餘干東齋》詩:“藜杖全吾道,榴花養太和。” 宋 司馬光 《論燕飲狀》:“伏望陛下當此之際,悉罷燕飲,安神養氣……無益奉養者,皆不宜數御以傷大和。” 宋 陸游 《蓬戶》詩:“白頭萬事都經遍,莫為悲傷損太和。”

(3).謂太平。 三國 魏 曹植 《七啟》:“吾子為太和之民,不欲仕 陶唐 之世乎。”《文選·顏延之<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>》:“太和既融,收華委世。” 李善 註:“太和,謂太平也。” 唐 陸贄 《貞元九年冬至大禮大赦制》:“思與海內同臻大和。” 宋 宋祁 《宋景文公筆記·考古》:“天下太和,兵革不興。” 清 唐孫華 《國學進士題名碑》詩:“昔聞有 明 全盛日,長養宇宙登太和。”

(4).和睦。 清 惲敬 《答陳雲渠書》:“然家庭大和,文史足用,仰不愧古,俯不愧今,吾弟固有以自樂矣。”

(5). 魏 鼓吹曲名。《晉書·樂志下》:“改《上邪》為《太和》,言 明帝 繼體承統, 太和 改元,德澤流布也。”

(6).雅樂名。 唐 段安節 《樂府雜錄·雅樂部》:“郊天及諸壇祭祀,即奏太和、沖和、舒和三曲。”《金史·樂志上》:“乃取大樂與天地同和之義,名之曰‘太和’。”

無治

(1).無為而治。《文子·道原》:“聖人內修其本而不外飾其末,厲其精神,偃其知見,故漠然無為而無不為也,無治而無不治也。”

(2).謂國家不太平。《左傳·宣公四年》:“公伐 莒 取 向 ,非禮也。平國以禮不以亂,伐而不治,亂也。以亂平亂,何治之有?無治何以行禮?”

(3).不加懲罰。《史記·三王世家褚少孫論》:“天子以骨肉之故,不忍致法於 胥 ,下詔書無治 廣陵王 ,獨誅首惡 楚王 。”

髽發

古代婦人喪髻。以麻線束髮。 唐 高彥休 《唐闕史·崔尚書雪冤獄》:“﹝ 楊乾夫 ﹞仍言號慟非所以成禮者,第擇日舉哀,縗服髽髮,繪佛飯僧,以資冥福。” 清 夏燮 《中西紀事·朱貴廟碑》:“ 甬上 之戎,弔新髽髮, 揚州 都督,殉早銜鬚。”

殊倫

(1).不同類。 晉 左思 《詠史》之六:“雖無壯士節,與世亦殊倫。” 唐 李白 《嘲魯儒》詩:“君非 叔孫通 ,與我本殊倫。”

(2).指出類拔萃。 唐 杜甫 《奉贈鮮于京兆二十韻》:“異才應間出,爽氣必殊倫。”

熊禾名句,七夕遇雨訪石堂先生名句

詩詞推薦

太和豈無治,髽發終殊倫 詩詞名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