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荊郡回將至襄陽有作

作者:尹會一 朝代:清代

自荊郡回將至襄陽有作原文

秋山雨過淨朝暉,馬上臨風意氣飛。

荊楚歲時親閱歷,襄陽父老望旋歸。

重尋講院琴書靜,懶上公堂訟獄稀。

不似代庖多錯節,吏民何事更相違。

詩詞問答

問:自荊郡回將至襄陽有作的作者是誰?答:尹會一
問:自荊郡回將至襄陽有作寫於哪個朝代?答:清代
問:自荊郡回將至襄陽有作是什麼體裁?答:七律

注釋

1. 七言律詩 押微韻

參考注釋

朝暉

早晨的陽光。 晉 陸機 《日出東南隅行》:“ 扶桑 升朝暉,照此高臺端。” 宋 王安石 《永昭陵》詩:“神闕淡朝暉,蒼蒼露未晞。” 碧野 《報曉峰》:“地球運轉十多個小時以後,又是一片朝暉!”

馬上

(1) 立刻;立即

大家坐好,電影馬上要開映了

我馬上就和你在一起

(2) 在馬背上

馬上比武

臨風

迎風;當風。《楚辭·九歌·少司命》:“望美人兮未來,臨風怳兮浩歌。” 南朝 宋 謝莊 《月賦》:“臨風嘆兮將焉歇,川路長兮不可越。” 唐 杜甫 《與嚴二郎奉禮別》詩:“出涕同斜日,臨風看去塵。” 宋 范仲淹 《岳陽樓記》:“登斯樓也,則有心曠神怡,寵辱皆忘,把酒臨風,其喜洋洋者矣。”《水滸傳》第三九回:“不覺酒湧上來,潸然淚下,臨風觸目,感恨傷懷。” 蘇曼殊 《寄調箏人》詩:“偷嘗仙女脣中露,幾度臨風拭淚痕。” 冰心 《寄小讀者》五:“我想起我的母親,不覺憑在甬道的窗邊,臨風偷灑了幾點酸淚。”

意氣

(1) 志向與氣概

意氣風發

意氣揚揚。——明· 張溥《五人墓碑記》

(2) 精神;神色

意氣自若。——清· 邵長蘅《青門剩稿》

意氣之盛。——宋· 歐陽修《新五代史·伶官傳》

(3) 志趣

意氣投合

(4) 偏激、任性的情緒

意氣用事

荊楚

(1). 荊 為 楚 之舊號,略當古 荊州 地區,在今 湖北 湖南 一帶。《詩·商頌·殷武》:“撻彼 殷武 ,奮伐 荊楚 。”《楚辭·大招》:“自恣 荊楚 ,安以定只。” 唐 杜甫 《江上》詩:“江上日多雨,蕭蕭 荊楚 秋。” 宋 周邦彥 《齊天樂·端午》詞:“角黍包金,香蒲泛玉,風物依然 荊楚 。” 清 魏源 《<聖武記>序》:“ 荊楚 以南,有積感之民焉。”

(2).木名。古時用為刑杖。 明 余繼登 《典故紀聞》卷一:“ 太祖 指道旁荊楚謂世子曰:‘古者用此為撲刑,蓋以其能去風,雖傷不至過甚。’”

歲時

一年;四季;季節

前所謂權門者,自歲時優臘一刺之外,即經年不往也。——明· 宗臣《報劉一丈書》

閱歷

(1) 指過去所經歷的事跡

閱歷三旬,賊以飛梯,鵝車,木驢等四面齊攻,城欲陷者數。——《舊唐書·吐蕃傳》

(2) ;或歷任的職務

閱歷淺

父老

古時鄉里管理公共事務的人,多由有名望的老人擔任;亦尊稱老年人

旋歸

回歸。語出《詩·小雅·黃鳥》:“言旋言歸,復我邦族。”《古詩十九首·明月何皎皎》:“客行雖雲樂,不如早旋歸。” 唐 韓愈 《南山詩》:“旋歸道回睨,達枿壯復奏。” 宋 章炳文 《搜神秘覽》:“ 旻 之妻已私謁隣比,欲講終身之好,候旋歸,將致毒謀。”

講院

(1).講經的寺院。 宋 贊寧 等《宋高僧傳·義解二·僧照》:“及抵 洛陽 ,有命開《法華經》講,止 法林院 ……以 乾祐 元年三月二十六日,示滅於講院。”

(2).指儒學書院。 清 吳偉業 《國學》詩:“松柏曾垂講院陰, 後湖 煙雨記登臨。” 清 焦循 《<鈔雙虹堂文集>序》:“集中有《西湖講院記》,言嘗構講院於 西湖 陸宣公祠 側。”

公堂

(1) 俗稱官府或法庭的大堂

跪在青天大老爺的公堂上

私設公堂

喜而收之,將獻公堂。——《聊齋志異·促織》

(2) 指貴族的廳堂;古代也指聚會的場所

躋(jī登)彼公堂,稱(舉杯敬酒)彼兕{ sì}

(3) 觥,萬壽無疆!——《詩·豳風·七月》

訟獄

訴訟。《管子·小匡》:“無坐抑而訟獄者,正三禁之。” 宋 俞文豹 《吹劍四錄》:“ 臨川 黃崖 宰是邑,謂此錢出於訟獄之人,恐惹詞訴。” 清 趙翼 《偶書所見》詩:“小則滋訟獄,大則興甲冑。” 徐特立 《加緊農村工作是戰勝之最大保證》:“訟獄不平,對於政治是很有影響的。”

代庖

(1) 代廚師下廚

庖入雖不治庖,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。——《莊子·逍遙遊》

(2) 比喻代做他人分內的事

錯節

指木中交錯連結之處。常用以喻艱難繁雜之事。《後漢書·虞詡傳》:“不遇槃根錯節,何以別利器乎?” 宋 司馬光 《清風台》詩:“水鑑秋毫盡,霜鋒錯節開。” 明 夏完淳 《大哀賦》:“器成錯節,聖啟殷憂。”

吏民

官吏與庶民。《墨子·號令》:“敵人卒而至,嚴令吏民,無敢讙囂。”《漢書·武帝紀》:“其令州縣,察吏民有茂才異等,可為將相及使絶國者。” 清 汪懋麟 《和孫屺瞻侍郎見懷原韻》:“吏民喧使節,湖海正秋天。”

何事

(1).什麼事;哪件事。 南朝 齊 謝朓 《休沐重還道中》詩:“問我勞何事?沾沐仰清徽。” 唐 方乾 《經周處士故居》詩:“愁吟與獨行,何事不傷情?”《朱子語類》卷八:“陽氣發處,金石亦透,精神一到,何事不成?”

(2).為何,何故。 晉 左思 《招隱》詩之一:“何事待嘯歌?灌木自悲吟。”《新唐書·沉既濟傳》:“若廣聰明以收淹滯,先補其缺,何事官外置官?” 宋 劉過 《水調歌頭》詞:“湖上 新亭 好,何事不曾來?” 清 李漁 《奈何天·狡脫》:“不解天公意,教人枉猜謎:何事痴呆漢,到處逢佳麗?”

相違

(1).互相避開。《左傳·成公十六年》:“有淖於前,乃皆左右相違於淖。”

(2).彼此違背。 晉 陶潛 《歸去來兮辭》:“世與我而相違,復駕言兮焉求?” 宋 蘇軾 《戲題巫山縣用杜子美韻》:“直知難共語,不是故相違。” 孫犁 《秀露集·耕堂讀書記(二)》:“然泛覽古人日記,實與此道相違。”

詩詞推薦

自荊郡回將至襄陽有作原文_自荊郡回將至襄陽有作的賞析_古詩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