名句出處
出自宋代李流謙的《無害弟之官梓林伯氏無虧序送之極兄詔之義予》
全文:
吾家老仙一世師,挺特風概老不衰。
平生行已有本末,世人不知其天和。
急流勇退人恨早,纖塵恐污白玉姿。
精神強健腰腳輕。
鬖鬖白髮明鬢髭。
盤谷亭前一幅巾,子掖孫攜翁笑歖。
無官一品錢滿屋,汝輩持氏逃寒飢。
指心一點物非物,向來所貯惟不欺。
殷勤寶此徵後福,如印券契火灼龜。
我勤樸斲爾塗堊,障護風雨期勿隳。
庭前百拜領翁語,有毫髮愧非翁兒。
季也才力百倍予,天之報翁或在茲。
得其一體敏且強,遇事雹落雷雷馳。
莫兼掾尉官職卑,正欲小試觀異時。
弟兄贈言出寸丹,豈但趣和同兒嬉。
伯氏有德君子哉,發言不妄如發機,敘文千字炯星日,是病苦者之神醫。
願子銘幾銘盤盂,驊騮萬里未易期。
悲莫悲於生別離,雁鄧可忍霜風吹。
丈夫遠懷在門戶,正使蟻聚終奚為。
酒闌上馬飛鳥疾,我亦安能空鬱郁。
名句書法欣賞
參考注釋
弟兄
(1) 弟弟和哥哥
親弟兄
(2) 也用作朋友之間的稱呼
贈言
臨別給朋友留下的忠告或鼓勵的話
臨別贈言
寸丹
一寸丹心的省稱。謂一片赤誠之心。 元 陳旅 《次韻友人京華即事》:“何人只獻《河清頌》,宜向明時瀝寸丹。” 清 錢謙益 《人日得沉昆銅書》:“磨勵寸丹迴白首,滌除雙碧向青銅。” 太平天囯 楊秀清 《果然堅耐》詩:“不因困頓移初志,肯為夤緣改寸丹?”
豈但
用反問的語氣表示“不僅”
豈但喜愛足球,他樣樣都喜愛
和同
(1).指 春秋 時代兩個互為對應的常用語。和謂可否相濟,相輔相成;同謂單一不二,無所差異。和能生物,同無所成。《國語·鄭語》:“夫和實生物,同則不繼。以他平他謂之和,故能豐長而物歸之;若以同裨同,盡乃棄矣:故先王……務和同也。” 韋昭 註:“和謂可否相濟,同謂同欲。”《國語·周語中》:“和同可觀。” 韋昭 註:“以可去否曰和,一心不二曰同。和同之道行,則德義可觀也。”《論語·子路》:“君子和而不同,小人同而不和。” 何晏 集解:“君子心和,然其所見各異,故曰不同;小人所嗜好者同,然各爭利,故曰不和。” 朱熹 集注引 尹毅 曰:“君子尚義,故有不同;小人尚利,安得而和?”參閱《左傳·昭公二十年》。
(2).和睦同心。《管子·立政》:“大臣不和同,國之危也。”《漢書·吾丘壽王傳》:“今 漢 自 高祖 繼 周 ,亦昭德顯行,布恩施惠,六合和同。” 宋 歐陽修 《筆說·富貴貧賤》:“凡事不和同,則不濟。” 明 柯丹丘 《荊釵記·合卺》:“夫妻到老兩和同。” 黃遠生 《政界內形記》一:“國務卿之不能和同一致以進行者,則組織之始已種其因,固無可言矣。”
(3).調和。《禮記·月令》:“﹝孟春之月﹞天氣下降,地氣上騰,天地和同,草木萌動。”《素問·生氣通天論》:“筋脈和同,骨髓堅固。”《淮南子·俶真訓》:“含陰吐陽,而萬物和同者,德也。”《宋史·樂志十三》:“天人和同,恩澤洋普。”
(4).夥同;合夥。《唐律疏議·名例四·略和誘人》:“和同相賣者,謂兩相和同,共知違法。”《元典章·刑部十九·禁誘略》:“和同相賣為奴婢者,各斷一百七。” 清 梁章鉅 《退庵隨筆·官常一》:“﹝按察使與藩司﹞厥後和同溺職,而事權歸兩院矣。”
(5).“和光同塵”的略語。 唐 韓愈 《贈別元十八協律》之一:“治惟尚和同,無俟於謇謇。” 龔頤正 《續釋常談》引 唐 韓偓 《金鑾密記》:“上執 偓 手,涕泣曰:‘我勸你且和同,果如此,有何利益苦殺*人!’” 章士釗 《蘇報案始末記敘》:“余私念助人為理,覆人之產,不祥;自折其志,苟為和同,不義。” 錢鍾書 《圍城》三:“買假*文*憑是自己的滑稽玩世;認乾親戚是自己的和同隨俗。”參見“ 和光同塵 ”。
(1).指 春秋 時代兩個互為對應的哲學常用語。龢謂可否相濟,相輔相成;同謂單一不二,無所差異。龢能生物,同無所成。《國語·周語中》:“飲食可饗,龢同可觀。” 韋昭 註:“以可去否曰和,一心不二曰同,和同之用行,則德義可觀。”
(2).謂平和,不交戰。《國語·周語中》:“夫戰,盡敵為上,守龢同順義為上。” 韋昭 註:“守龢同,謂不相與戰而平和也。”
(3).調和。 宋 羅泌 《路史·後紀三·炎帝》:“因天地之資,而與之龢同。”
兒嬉
猶兒戲。 宋 蘇軾 《蠟梅一首贈趙景貺》詩:“天工變化誰得知,我亦兒嬉作小詩。” 宋 陸游 《自詠》:“作箇生涯君勿笑,拄天勳業亦兒嬉。” 清 俞樾 《茶香室三鈔·正月晦送窮故事》:“里俗相傳今已久,謾隨人意看兒嬉。”
李流謙名句,無害弟之官梓林伯氏無虧序送之極兄詔之義予名句
名句推薦
遺像丹青皆舊物,斯民簫鼓漫新聲
許景衡《獻王祠(有 * )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