名句出處
出自元代錢仲益的《題江南春雨圖》
全文:
群山鶻突雲模糊,長蘿遠水連平蕪。
孤村絕浦望不極,幾家茅屋懸魚罛。
輕舟數點小於葉,出沒煙浪同飛鳧。
江空雨勢來不已,水風颯颯吹菰蒲。
前山禪宮白雲際,明滅時見金浮屠。
貌將一段丘壑趣,寫出萬里煙霞圖。
憑軒寂聽無所見,仿佛似有青猿呼。
我昔南遊會稽上,雲門六寺尋僧徒。
手支枯筇躡短屐,窮幽陟險隨樵夫。
曉雲漫天失老鶴,暮雲擁樹聞飢烏。
石厓松瀑濺飛雪,水聲活活風胡胡。
君邪溪深不可渡,沿流細路行縈紆。
歸來濯足憩小軒,胸中塵氣一點無。
自從江海困奔走,沖寒觸暑趨長塗。
追思勝賞不可到,十年南望空嗟吁。
朝朝覽鏡獨惆帳,兩鬢雪白容顏枯。
東陽山人特好古,寶此名筆如瓊珠。
吳箋一幅不滿尺,懷山卷海置座隅。
鋪床展軸看未了,何異短褐臧天吳。
王郎妙手信莫及,功與小米論錙銖。
想當運意揮染際,倒瀉水墨翻金壺。
祗今此景在何處,欲往不得歲已徂。
還君此畫重太息,嗒焉長吟據槁梧。
參考注釋
東陽
(1).古邑名。 春秋 魯 地。在今 山東省 費縣 境。《左傳·哀公八年》:“ 吳 師克 東陽 而進,舍於 五梧 。”
(2).古邑名。 春秋 齊 地。在今 山東省 臨胊縣 境。《左傳·襄公六年》:“四月, 晏弱 城 東陽 而遂圍 萊 。” 杜預 註:“ 東陽 , 齊 竟上邑。”
(3).古邑名。 戰國 楚 地。在今 江蘇省 盱眙縣 境。《國語·楚語上》:“若資 東陽 之盜使殺之,其可乎?” 韋昭 註:“ 東陽 , 楚 北邑。”
(4).古地區名。 春秋 晉 地。相當今 河北省 太行山 以東 邢台 、 邯鄲 一帶。《左傳·昭公二十二年》:“六月, 荀吳 略 東陽 。” 杜預 註:“ 東陽 , 晉 之 山 東邑, 魏郡 廣平 以北。”
(5).古地區名。 戰國 趙 地。《韓非子·初見秦》:“以 代 、 上黨 不戰而畢為 秦 矣, 東陽 、 河 外不戰而畢反為 齊 矣。” 陳奇猷 集釋引 鮑彪 曰:“ 東陽 屬 清河 ;河外, 滹沱河 之外。”
(6).指 漢 東陽侯 張相如 。《漢書·賈誼傳》:“於是天子議以 誼 任公卿之位。 絳 、 灌 、 東陽侯 、 馮敬 之屬盡害之。” 顏師古 註:“ 東陽侯 , 張相如 也。” 唐 皮日休 《悼賈》:“上既悅而欲大用兮,遭 絳 灌 與 東陽 ,道既擯兮何明,乃出傅於 沅 湘 。”
(7).指 南朝 梁 沉約 。因其曾為 東陽 守,故稱。 宋 曹組 《驀山溪·梅》詞:“孤芳一世,供斷有情愁,消瘦損, 東陽 也,試問花知否?” 元 袁易 《台城路》詞:“風流漸懶,但詩惱 東陽 ,病添 中散 。”參見“ 東陽銷瘦 ”。
(8).複姓。 南朝 宋 有 東陽無疑 。
山人
(1) 指隱士
山人墨客
野客思茅宇,山人愛竹林。——唐· 王勃《贈李十四》
(2) 舊稱以卜卦、算命為職業的人;方士
也不索喚師婆擂鼓邀神,請山人占卦揲蓍。——元· 羅國賓《羅李郎》
好古
喜愛古代的事物
名筆
指有名的文章或書畫。《晉書·樂廣傳》:“ 廣 善清言而不長於筆,將讓尹,請 潘岳 為表…… 岳 因取次比,便成名筆。” 宋 宋敏求 《春明退朝錄》卷下:“臨 秦淮 建亭,名曰 賞心 ,中設屏及 唐 人所畫《袁安臥雪圖》,時稱名筆。” 明 郎瑛 《七修類稿·事物五·十八學士卷》:“其子 滄洲 酷好書畫,購藏名筆甚多。”
瓊珠
(1).玉珠。 南朝 梁 劉勰 《文心雕龍·事類》:“文梓共採,瓊珠交贈。” 宋 洪邁 《夷堅支志癸·鄒氏小兒》:“郡士 鄒侃 夢其捧瓊珠一顆,圓瑩可鑑,以畀之。” 元 喬吉 《一枝花·合箏》曲:“迸瓊珠萬顆瑽琤,間驪珠一串分明。”
(2).比喻露珠、水珠、雪珠等。 宋 楊萬里 《清曉趨郡早炊幽居延福寺》詩:“危峰上金鏡,遠草亂瓊珠。” 宋 辛棄疾 《滿江紅·題冷泉亭》詞:“秋露下,瓊珠滴。” 明 李日華 《玉芙蓉·四景閨情》曲:“新荷沼內翻,雨過瓊珠亂。” 明 齊小碧 《梁州小序·賞雪》套曲:“瀰漫遍大都,散瓊珠,豐年自不封條樹。”
錢仲益名句,題江南春雨圖名句
名句推薦
詩詞推薦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