名句出處
出自清代乾隆的《吉陽》
全文:
良鄉城西四十里,吉陽古村過迤邐。
村翁不識為何名,我獨欣其協易理。
善詮斯者更曰誰,三策天人漢董子。
昨朝西望雪意濃,今來積地猶爾爾。
為慮釀寒礙發生,幸是麥苗尚未起。
國以民本民食天,隨處農功廑籌揣。
曦光曭朗照迷離,漸覺皚皚向融矣。
原成膏澤滋大田,吉哉陽德真無比。
參考注釋
村翁
鄉村老人。 唐 杜甫 《詠懷古蹟》之四:“古廟杉松巢水鶴,歲時伏臘走村翁。” 元 張可久 《沉醉東風·靜香堂看雨》曲:“乘落日,村翁捕魚;感西風,倦客思鱸。” 清 鄭燮 《再到西村》詩:“送花鄰女看都嫁,賣酒村翁興不違。”
不識
(1).不知道,不認識。《詩·大雅·皇矣》:“不識不知,順帝之則。” 鄭玄 箋:“其為人不識古,不知今,順天之法而行之者。” 唐 韓愈 《閔己賦》:“行舟檝而不識四方兮,涉大水之漫漫。” 魯迅 《<集外集>序言》:“連我自己也詫異那時的我的幼稚,而且近乎不識羞。”
(2). 西周 刑法中三種可寬恕的條件之一。指誤殺。《周禮·秋官·司刺》:“壹宥曰不識。” 鄭玄 註:“識,審也。不審,若今仇讎當報甲,見乙,誠以為甲而殺之者。”
為何
為什麼
易理
《易》的義理。 唐 孔穎達 《<周易正義>序》:“是知《易》理備包有無。” 郭沫若 《中國古代社會研究》第一篇第二章:“總之 孔子 是研究過《易經》的,他對於《易》理當然發過些議論,我們在《易傳》中可以看出不少的‘子曰’云云的話,這便是證據。”
乾隆名句,吉陽名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