名句出處
出自清代乾隆的《托和鼐行》
全文:
我師攻圍賊庫車,臨沖茀茀四面羅。
舊降伯克為我用,其名鄂對顯秩加。
備知彼中之形勢,悉告將臣防周遮。
托和鼐通塞里木,賊來援者所必過。
爰遣達克他那瞭,遂見蹤跡詳寡多。
以計誘賊賊遂至,請為前導剿賊窠。
發師順德訥率往,堂堂之陣誰逆睋。
賊不自量犯兩翼,兩翼飛馳張鸛鵝。
長箭大炮如雨下,狂𤞑奔亂氣消磨。
填溝受殺敢回顧,血流漂杵時無何。
剿賊二千四百餘,傷我十數忠堪嘉。
是為狂𤞑第一戰,遂叨天佑威荒遐。
軍書曰馳六百里,奏函夜至披衣視。
賜官錫祿酬庸勛,克城更待頒恩旨。
討逆伐罪非得已,鯨鯢京觀豈所喜。
參考注釋
軍書
軍中的公文
軍書十二卷。——《樂府詩集·木蘭詩》
百里
(1).一百里。謂距離甚遠。《易·震》:“震驚百里,不喪匕鬯。”《詩·大雅·桑柔》:“維此聖人,瞻言百里。”《史記·孫子吳起列傳》:“兵法,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將。” 宋 蘇軾 《明君可與為忠言賦》:“心苟無邪,既坐瞻於百里;人思其效,將或錫之十朋。” 清 紀昀 《閱微草堂筆記·如是我聞二》:“乃知天下事,但知其一,不知其二,多有收目前之效而貽後日之憂者,始服 永公 ‘熟慮其後’一言,真‘瞻言百里’也。”
(2).古時諸侯封地範圍。《孟子·萬章下》:“天子之制,地方千里,公侯皆方百里。”後用以稱諸侯國。參見“ 百里之命 ”。
(3).亦謂地小。《孟子·公孫丑上》:“然而 文王 ( 周文王 )猶方百里起,是以難也。”《荀子·仲尼》:“故善用之,則百里之國足以獨立矣。”
(4).古時一縣所轄之地。因以為縣的代稱。《漢書·百官公卿表上》:“縣大率方百里。” 漢 蔡邕 《太尉陳公贊》:“公在百里,有西產之惠,賜命方伯,分 陝 餘慶。” 晉 陶潛 《酬丁柴桑》詩:“秉直司聰,惠於百里。” 唐 王勃 《上明員外啟》:“三冬文史,先兆跡於青衿;百里絃歌,即馳芳於墨綬。”
(5).借指縣令。《後漢書·循吏傳·仇覽》:“ 渙 ( 王渙 )謝遣曰:‘枳棘非鸞鳳所棲,百里豈大賢之路。’” 李賢 註:“時 渙 為縣令,故自稱百里也。”《南齊書·文學傳·崔慰祖》:“帝( 明帝 )欲試以百里, 慰祖 辭不就。” 宋 王禹偁 《畬田詞》序:“苟擇良二千石暨賢百里,使化天下之民如斯民之義,庶乎污萊盡闢矣。”
(6).寶劍名。 晉 崔豹 《古今注·輿服》:“ 吳大帝 有寳刀三,寳劍六。寳劍六:一曰白虹……六曰百里。”
(7).複姓。 春秋 秦 有 百里奚 。見《孟子·萬章上》。
披衣
將衣服披在身上而臂不入袖。 三國 魏 曹丕 《雜詩》之一:“展轉不能寐,披衣起彷徨。” 唐 韋應物 《寄馮著》詩:“披衣出茅屋,盥漱臨清渠。” 清 吳騫 《扶風傳信錄》:“二人披衣待旦,別 袁 而歸。”
乾隆名句,托和鼐行名句
名句推薦
劇憐漢賊洪亨九,不道人間有夏郎
柳亞子《題《夏內史集》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