名句出處
出自宋代曹輔的《次韻答天啟》
全文:
天兵連營十萬釜,烈烈威聲震西土。
昆崙月窟掃欲空,豈止斯民被時雨。
賀蘭狡兔遁三穴,黃口嬌雛永離乳。
臨機一失挫銛鋒,誰願忠言如藥苦。
吾鄉蔡子喜談兵,早歲曾過阿戎語。
逸才自擅鸚鵡賦,高韻仍為鴝鵒舞。
方略應須敵萬夫,徒擊韓嫣笑當戶。
政宜弱冠請長纓,系取單于置高俎。
參考注釋
天兵
(1) 神話中指天神的兵。比喻英勇善戰所向無敵的軍隊
(2) 指帝王的軍隊
連營
(1).紮營相連。《三國志·魏志·文帝紀》:“帝聞 備 兵東下,與 權 交戰,樹柵連營七百餘里。”《北史·宇文護傳》:“ 護 連營漸進,屯軍 弘農 。”
(2).指連綿不絕的營寨。 唐 李白 《聞李太尉大舉秦兵百萬出征東南》詩:“ 函谷 絶飛鳥, 武關 護連營。” 清 王省山 《秣陵紀事》詩:“沿江數十里,連營高壘起。”
(3).星名。《晉書·天文志上》:“貫索九星在其前,賤人之牢也……一曰連營,一曰天牢,主法律,禁暴強也。”
十萬
數目。一百個千。用以形容數量極多。《孟子·公孫丑下》:“如使予欲富,辭十萬而受萬,是欲富乎?” 唐 杜甫 《漁陽》詩:“繫書請問 燕 耆舊,今日何須十萬兵?” 宋 陸游 《好事近》詞:“驅退睡魔十萬,有雙龍蒼璧。” 陳毅 《梅嶺三章》詩之一:“此去泉臺招舊部,旌旗十萬斬 閻羅 。”
烈烈
(1).猛火炎熾貌。《詩·商頌·長發》:“如火烈烈,則莫我敢曷。” 鄭玄 箋:“其威勢如猛火之炎熾。” 宋 范仲淹 《水火不相入而相資賦》:“水以流而順,火以明而盛……烈烈湯湯,曰陰曰陽。” 清 魏源 《聖武記》卷一:“風北來,礮火及茅葦,野燎焰天,乘勢薄敵營,兵火俱烈烈。”
(2).鮮明燦爛貌。 三國 魏 曹植 《棄婦篇》:“丹華灼烈烈,璀璨有光榮。” 唐 牟融 《贈浙西李相公》詩:“長庚烈烈獨遙天,盛世應知降謫仙。”《詩刊》1978年第3期:“成敗百年戰友情,豐碑酣筆麗於金。夜深無月非寂寞,烈烈繁星俱是君。”
(3).引申為顯豁,顯著。 宋 洪邁 《容齋隨筆·論韓公文》:“屬文意語天出,業 孔子 、 孟軻 而侈其文,焯焯烈烈,為 唐 之章。”
(4).功業、德行顯赫貌。《漢書·韋賢傳》:“明明天子,俊德烈烈。”《晉書·祖逖傳贊》:“ 祖生 烈烈,夙懷奇節。扣楫中流,誓清凶孽。” 明 方孝孺 《春秋諸君子贊·公子友》:“烈烈 季子 ,不忝皇祖。”
(5).威武貌。《詩·小雅·黍苗》:“烈烈征師, 召伯 成之。” 鄭玄 箋:“烈烈,威武貌。” 唐 柳宗元 《鼓吹鐃歌·高昌》:“烈烈王者師,熊螭以為徒。” 清 鈕琇 《觚賸續編·聖武成功詩》:“﹝ 康熙 丁丑﹞閏三月十三日,奏凱而旋,萬騎駸駸,六師烈烈。”
(6).剛正貌;堅貞貌。 三國 蜀 諸葛亮 《心書·將器》:“外貌桓桓,中情烈烈,知人勤勞,惜人飢寒,此萬人之將。” 晉 袁宏 《三國名臣序贊》:“烈烈 王生 ,知死不撓,求仁不遠,期在忠孝。” 清 褚人穫 《堅瓠首集·朱靜庵》:“﹝其﹞《詠虞姬》云:‘貞魂化作原頭草,不逐東風入 漢 郊。’詞氣烈烈。”
(7).高峻貌。《詩·小雅·蓼莪》:“ 南山 烈烈,飄風發發。” 毛 傳:“烈烈然,至難也。” 胡承珙 後箋:“烈烈為山之高峻險阻之狀,故《傳》以為至難。”
(8).引申為雄偉貌。 太平天囯 洪仁玕 《乾王洪寶制》:“堂堂中土,亘古制 匈奴 ,烈烈神州,豈今容胡狗?”
(9).憂傷貌。《詩·小雅·採薇》:“憂心烈烈,載飢載渴。” 鄭玄 箋:“烈烈,憂貌。” 三國 魏 阮籍 《詠懷》之四七:“軍旅令人悲,烈烈有哀情。”
(10).寒冷貌。《詩·小雅·四月》:“冬日烈烈,飄風發發。” 鄭玄 箋:“烈烈,猶栗烈也。” 漢 王粲 《贈蔡子篤》詩:“烈烈冬日,肅肅淒風。”
(11).象聲詞。 三國 魏 曹植 《七哀詩》:“北風行蕭蕭,烈烈入吾耳。” 南朝 宋 謝惠連 《搗衣》詩:“肅肅莎雞羽,烈烈寒螿啼。” 唐 皮日休 《霍山賦》:“有泉烈烈,其來如決。” 清 蒲松齡 《聊齋志異·狐妾》:“言已,大笑,烈烈如鴞鳴。”
威聲
威名。 晉 陸雲 《答兄平原》詩:“紫庭既穆,威聲爰振。”《周書·齊煬王憲傳》:“ 齊 人夙聞威聲,無不憚其勇略。” 唐 元稹 《批劉悟謝上表》:“昔者 李抱真 用之,一舉破 朱滔 ,再舉蹙 田悅 。訓養十萬,威聲殷然。” 太平天囯 洪仁玕 《資政新篇》:“ 關 、 張 、 趙雲 ,威聲素著,故得迎刃而解。”
西土
(1).指 周 部族所居的故地。大致在今 陝西省 。《書·泰誓中》:“王乃徇師而誓曰:‘嗚呼!西土有眾,鹹聽朕言。’” 孔 傳:“ 武王 在西,故稱西土。”《左傳·昭公九年》:“王使 詹桓伯 辭於 晉 曰:‘我自 夏 以 后稷 , 魏 、 駘 、 芮 、 岐 、 畢 ,吾西土也。’” 杜預 註:“在 夏 世以 后稷 功,受此五國為西土之長。”
(2).指 長安 。《文選·班固<西都賦>序》:“西土耆老,鹹懷怨思。” 李善 註:“ 長安 在西,故曰西土。”
(3).指 蜀 地。 晉 常璩 《華陽國志·公孫述劉二牧志》:“於是西土宅心,莫不鳬藻。”《文選·桓溫<薦譙元彥表>》:“方之於 秀 ,殆無以過,於今西土,以為美談。” 李善 註:“西土, 蜀 也。” 清 吳偉業 《觀蜀鵑啼劇有感》詩:“北都覆沒,西土淪亡。”
(4).指佛教發源地 印度 。古人以 印度 在 中國 之西,故稱。 宋 秦觀 《坤成節功德文疏》:“致上方香積之飯,閲西土貝多之文。”
(5).泛指西方國家。 清 薛福成 《變法》:“算學肇自 中華 ,而精於西土。”
曹輔名句,次韻答天啟名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