名句出處
出自清代乾隆的《題林逋蘇軾詩帖再疊舊作韻》
全文:
金錯刀書狀樛曲,瑤躞錦贉古色綠。
是誰遺蹟乃驚人,林句蘇和兩珠玉。
世間書卷豈不夥,半屬偽為半荏俗。
逋清坡健此聯珍,煥覺虹光屋樑燭。
攜來即境證精神,三度賡吟意未足。
論帖早匹乞鹿脯,說偈不礙燒豬肉。
兩翁出處縱殊致,一例高風有史錄。
佳湖山處緬芳蹤,異代同時通款曲。
誰謂兩翁真往哉,後人常撫祠前竹。
祠中古貌粹如生,鄙矣長生學服菊。
參考注釋
湖山
(1).湖水與山巒。 唐 元稹 《酬鄭從事四年九月宴望海亭》詩:“湖山四面爭氣色,曠望不與人間同。” 唐 杜牧 《江樓晚望》詩:“湖山翠欲結蒙籠,汗漫誰游夕照中。” 宋 曾鞏 《歸老橋記》:“雖欲遺章綬之榮,從湖山之樂,余知未能遂其好也。” 元 趙孟頫 《錢塘懷古》詩:“湖山靡靡今猶在,江水悠悠只自流。” 林之夏 《生日同泛西湖》詩之一:“ 林逋 、 蘇軾 俱名世,指點湖山感慨深。”
(2).特指用太湖石堆迭成的假山。 明 湯顯祖 《牡丹亭·寫真》:“倚湖山夢繞,對垂楊風裊。”
異代
(1).後代,後世。《文選·班固<幽通賦>》:“ 虞 《韶》美而儀鳳兮, 孔 忘味於千載;素文信而厎麟兮, 漢 賔祚於異代。” 李周翰 註:“賔祚,謂禮其後祚也。異代,謂 漢 也。” 宋 王讜 《唐語林·豪爽》:“大丈夫不能立功業,為異代之所稱,豈可奪人愛姬,為己之嬉娛。” 明 沉德符 《野獲編補遺·禮部·議革張浚祀》:“ 浚 終不得侑食,則 浚 在當時已有定論矣。豈有見擯於本國,而崇祀於異代者。”
(2).指後世之人。 唐 李鹹用 《覽文僧卷》詩:“雖無先聖耳,異代得聞《韶》。”
(3).不同時代;不同世代。 三國 魏 曹植 《辨道論》:“ 桀 紂 殊世而齊惡,姦人異代而等偽。”《南史·蕭允傳》:“ 允 又為長史,帶 會稽 郡丞。行經 延陵季子 廟,設苹藻之薦,託異代之交,為詩以敘意。” 五代 王定保 《唐摭言·無名子謗議》:“夫聖人用心,異代同體。” 清 姚瑩 《論詩絕句》之十二:“力振衰淫 伯玉 功, 盧 王 宋 沉 未為功; 考亭 異代真知己,特識曾推《感遇》工。”
(4).前代,前世。《新唐書·李絳傳》:“聖人選當代之人,極其才分,自可致治。豈借賢異代,治今日之人哉?” 唐 周繇 《經故宅有感》詩:“異代圖書藏幾篋,傾城羅綺散誰家。” 宋 李石 《續博物志》卷七:“ 劉向 《列仙傳》、 葛洪 《神仙傳》、 沉汾 《續仙傳》、 曾慥 《集仙傳》,以異代事著於本朝者。”
同時
(1) 同時代;同一時候
同時發生
同時發火。——《資治通鑑》
(2) 並且
任務艱巨,同時時間又很緊迫
通款
亦作“ 通欵 ”。1.謂與敵方通和言好。《晉書·陽裕載記》:“願兩追前失,通款如初,使國家有 太山 之安,蒼生蒙息肩之惠。”《二刻拍案驚奇》卷六:“ 士誠 原沒有統一之志,只此局面已自滿足,也要休兵。因遂通款 元 朝。” 清 馮桂芬 《南韶鎮總兵桐城程忠烈公小傳》:“ 鹹豐 十一年四月, 曾公 國荃 圍 安慶 ,公密通欵, 曾公 許之。” 郭沫若 《孔雀膽》附錄《孔雀膽的故事》:“ 明太祖 以為他們的父親 段寶 ,曾經通款,不忍廢絕他的後代。”
(2).謂互相表達友好之情。 清 大汕 《海外紀事》卷二:“相對難通欵,人都無姓名。”
乾隆名句,題林逋蘇軾詩帖再疊舊作韻名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