題林逋蘇軾詩帖再疊舊作韻原文
金錯刀書狀樛曲,瑤躞錦贉古色綠。
是誰遺蹟乃驚人,林句蘇和兩珠玉。
世間書卷豈不夥,半屬偽為半荏俗。
逋清坡健此聯珍,煥覺虹光屋樑燭。
攜來即境證精神,三度賡吟意未足。
論帖早匹乞鹿脯,說偈不礙燒豬肉。
兩翁出處縱殊致,一例高風有史錄。
佳湖山處緬芳蹤,異代同時通款曲。
誰謂兩翁真往哉,後人常撫祠前竹。
祠中古貌粹如生,鄙矣長生學服菊。
詩詞問答
問:題林逋蘇軾詩帖再疊舊作韻的作者是誰?答:乾隆
問:題林逋蘇軾詩帖再疊舊作韻寫於哪個朝代?答:清代
注釋
1. 押詞韻第十五部 出處:御製詩三集卷四十八
參考注釋
金錯刀
(1).古代錢幣名。 王莽 攝政時鑄造,以黃金錯鏤其文。也稱錯刀。《東觀漢記·鄧遵傳》:“詔賜 遵 ……金錯刀五十。”
(2).泛指錢財。 漢 張衡 《四愁詩》:“美人贈我金錯刀,何以報之英瓊瑤。” 宋 梅堯臣 《飲劉原甫家》詩:“次觀金錯刀一刀平五千。”亦省稱“ 金錯 ”。 宋 沉遼 《奉酬伯昌志國所示古調》:“慚無錦繡段,何以報金錯。” 明 王驥德 《男王后》第三折:“姑娘!我本遊學 韓 童,獲侍吹簫 秦 女,辱投金錯,慚報瓊瑤。” 清 冒襄 《影梅庵憶語》:“余出入應酬之費,與荊人日用金錯泉布,皆出姬手。”參見“ 錯刀 ”。
(3).刀名。 三國 吳 謝承 《後漢書·馮緄》:“ 武陵 五溪蠻夷作難,詔遣車騎將軍 馮緄 南征, 緄 表奏應奉,賜金錯刀一具。” 唐 穀神子 《博異志·王昌齡》:“當市草履子時,兼市金錯刀子一副,貯在履子內。”
(4).寫字、繪畫的一種筆體。《宣和畫譜·李煜》:“ 李氏 能文善書畫。書作顫筆樛曲之狀,遒勁如寒松霜竹,謂之金錯刀。” 清 金農 《吳丈弘謨攜酒過寓園竹間對酌長句奉酬》:“君言秋涼再連話,為我潑墨畫出金錯刀。”
書狀
信札。 清 吳敏樹 《與梅伯言先生書》:“里人 毛西垣 孝廉入都,謹附書狀,屬令面呈。”
樛曲
曲折,彎曲。《初刻拍案驚奇》卷四:“ 程元玉 看那樹枝,樛曲倒懸,下臨絶壑,窅不可測。” 清 陳夢雷 《木癭瓢賦》:“順逆由天,屈伸以理,或直節以孤標,或委蛇而受訾,彼樛曲之苟完,非本願之得已。”
錦贉
書冊或字畫捲軸卷頭上貼的綾。 清 趙翼 《題肅本淳化帖》詩:“錦贉繡褫白玉匣,重逾介圭緑綟緺。”
古色
古雅的意趣、色調。 唐 杜甫 《殿中楊監見示張旭草書圖》詩:“悲風生微綃,萬里起古色。” 宋 王安石 《崑山慧聚寺次孟郊韻》:“掃石出古色,洗松納空光。” 明 胡應麟 《詩藪·古體上》:“余謂擬 魏 晉 樂府,盡仍其誤不妨,乃反有古色。”
遺蹟
前人留下的痕跡
瞻顧遺蹟。——明· 歸有光《項脊軒志》
驚人
令人驚奇
他們的經濟情況以驚人的速度得到改善
珠玉
(1) 珠和玉;泛指珠寶
(2) 比喻妙語或美好的詩文
(3) 比喻丰姿俊秀的人;亦喻俊傑,英才
世間
人世間;世界上。《百喻經·觀作瓶喻》:“諸佛大龍出,雷音徧世間。” 晉 陶潛 《飲酒》詩之三:“有飲不肯飲,但顧世間名。” 唐 裴鉶 《崑崙奴》:“其警如神,其猛如虎,即 曹州 孟海 之犬也。世間非老奴不能斃此犬耳。” 宋 陸游 《高枕》詩:“高枕閒看古篆香,世間萬事本茫茫。” 明 袁宏道 《寄散木》:“凡藝到極精處,皆可成名,強如世間浮泛詩文百倍。” 楊朔 《滇池邊上》:“自古以來,人們常有個夢想,但願世間花不謝,葉不落,一年到頭永遠是春天。”
書卷
書籍,因古時書籍多為捲軸形,所以叫書卷
書卷不離手
豈不
難道不…?怎么不…?
豈不容易?
虹光
(1).彩色的光芒。 唐 高蓋 《花萼樓賦》:“飛梁迴繞於虹光,藻井倒垂乎蓮萼。” 秦牧 《藝海拾貝·鮮荔枝和乾荔枝》:“有一次我跟人一起在黑夜裡到淺海邊上捕魚,每一腳踩下去,海水就湧起了美麗的虹光,異常耀眼。”
(2).指虹的光彩。 明 顧瑛 《餞謝子蘭分韻詩》:“回首虹光貫明月,新詩多付高飛鴻。”
精神
(1) 指意識、思維、神志等
精神為之。——漢· 王充《論衡·訂鬼篇》
(2) 又
俱用精神。
精神復舊。——《聊齋志異·促織》
(3) 指內容的實質所在;主要的意義
譯者沒有體會原文的精神
(4) 活力;精力
精神飽滿
(5) 活躍;有生氣
那孩子大大的眼睛很精神
(6) 意志
不撓之精神。——孫文《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》
犧牲精神。
三度
三種尺寸。《周禮·考工記·輈人》:“輈有三度,軸有三理。國馬之輈,深四尺有七寸,田馬之輈,深有四尺,駑馬之輈,深三尺有三寸。”
指治國必須考慮的三個方面。《管子·五輔》:“所謂三度者何?曰:上度之天時,下度之地宜,中度之人順。”
未足
(1).不足,不能。《後漢書·齊武王縯傳》:“ 舂陵 去 宛 三百里耳,未足為功。” 明 胡應麟 《少室山房筆叢·丹鉛新錄引》:“今所撰諸書,盛行海內,大而穹宇,細入肖翹,耳目八埏,靡不該綜。即 惠施 、 黃繚 之辯,未足侈也。”
(2).猶言算不得。《太平廣記》卷八七引 南朝 梁 慧皎 《高僧傳·支遁》:“ 遁 幼時,嘗與師共論物類,謂鷄卵生用,未足為殺,師不能屈。”
論帖
上級對下級的手令。 清 李漁 《比目魚·奏捷》:“有兩封論帖在此,各人領了一封,到途中細看,依計而行便了。”
鹿脯
鹿肉干。《禮記·內則》:“牛脩,鹿脯,田豕脯,麋脯,麕脯。” 鄭玄 註:“皆人君燕食所加庶羞也。” 宋 孟元老 《東京夢華錄·飲食果子》:“點羊頭、脆筋巴子、薑蝦、酒蟹、獐巴、鹿脯、從食蒸作、海鮮時菓。” 清 何鏞 《乘龍佳話·賓筵》:“真箇鹿脯豹胎,麟肝鳳髓,無一不陳。”
不礙
無妨礙;沒關係
行,行,不礙!我是又冷又餓,一陣兒發暈,不要緊!——老舍《駱駝祥子》
燒豬
燒烤豬肉。亦指烤熟的豬肉。 宋 蘇軾 《戲答佛印》詩:“ 遠公 沽酒飲 陶潛 , 佛印 燒豬待 子瞻 。” 宋 周紫芝 《竹坡詩話》:“ 東坡 喜食燒豬, 佛印 住 金山 時,每燒豬以待其來。” 金 元好問 《病中》詩:“止酒嗟何及,燒豬本不圖。”
殊致
(1) 不相同;不一致
褒貶殊致
(2) 特異的景致
一例
一律;同樣
高風
(1).強勁的風。 漢 劉向 《九嘆·遠遊》:“遡高風以低佪兮,覽周流於朔方。” 唐 李白 《贈崔侍郎》詩:“高風摧秀木,虛彈落驚禽。” 清 吳偉業 《清風使節圖》詩:“豫章夾日吟高風,歲久蟠根造物功。”
(2).指遭受強風。 唐 杜甫 《向夕》詩:“深山催短景,喬木易高風。”
(3).指秋風。《太平御覽》卷二五引 南朝 梁元帝 《纂要》:“風(秋風)曰商風、素風、淒風、高風、涼風、激風、悲風。” 唐 杜甫 《奉送郭中丞充隴右節度使三十韻》:“斜日當軒蓋,高風卷旆旌。” 師尹 註:“高風,八月風也。” 明 劉基 《淡黃柳·台城秋夜》詞:“高風淅淅,翻動林梢敗葉。”
(4).高尚的風操。 晉 夏侯湛 《東方朔畫贊序》:“覩先生之縣邑,想先生之高風。”《北史·王羆王思政等傳論》:“運窮事蹙,城陷身囚,壯志高風,亦足奮於百世矣。” 清 申涵光 《奉寄孫鍾元先生時居薊門九十二歲》詩:“ 邵 許 高風遠尚存,傳經一代又 蘇 門。” 徐遲 《黃山記》一:“三個主峰,高風峻骨,鼎足而立,撐起青天。”
(5).高雅的藝術風格。 宋 梅堯臣 《次韻答王景彝聞余月下與內飲》:“呼我作卿方舉酒,更煩佳句賞高風。” 明 楊慎 《升庵詩話》卷十二:“ 東坡 謂書至於 顏 柳 而 鍾 王 之法益微,詩至於 李 杜 而 魏 晉 以來高風絶塵亦少衰矣。”
(6).美善的風教、政績。 唐 韋應物 《始至郡》詩:“昔賢播高風,得守媿無施。” 宋 蘇軾 《杭州與莫提刑啟》:“恭惟某官德望在人,才猷簡上,肅高風於列郡,浹厚德於齊民。” 清 林則徐 《杭嘉湖三郡觀風告示》:“憶昔 文翁 以《詩》《書》治 蜀 ,而 揚 馬 之瑋製以興; 何武 用儒術進賢,而 龔 唐 之高風克劭。”
湖山
(1).湖水與山巒。 唐 元稹 《酬鄭從事四年九月宴望海亭》詩:“湖山四面爭氣色,曠望不與人間同。” 唐 杜牧 《江樓晚望》詩:“湖山翠欲結蒙籠,汗漫誰游夕照中。” 宋 曾鞏 《歸老橋記》:“雖欲遺章綬之榮,從湖山之樂,余知未能遂其好也。” 元 趙孟頫 《錢塘懷古》詩:“湖山靡靡今猶在,江水悠悠只自流。” 林之夏 《生日同泛西湖》詩之一:“ 林逋 、 蘇軾 俱名世,指點湖山感慨深。”
(2).特指用太湖石堆迭成的假山。 明 湯顯祖 《牡丹亭·寫真》:“倚湖山夢繞,對垂楊風裊。”
異代
(1).後代,後世。《文選·班固<幽通賦>》:“ 虞 《韶》美而儀鳳兮, 孔 忘味於千載;素文信而厎麟兮, 漢 賔祚於異代。” 李周翰 註:“賔祚,謂禮其後祚也。異代,謂 漢 也。” 宋 王讜 《唐語林·豪爽》:“大丈夫不能立功業,為異代之所稱,豈可奪人愛姬,為己之嬉娛。” 明 沉德符 《野獲編補遺·禮部·議革張浚祀》:“ 浚 終不得侑食,則 浚 在當時已有定論矣。豈有見擯於本國,而崇祀於異代者。”
(2).指後世之人。 唐 李鹹用 《覽文僧卷》詩:“雖無先聖耳,異代得聞《韶》。”
(3).不同時代;不同世代。 三國 魏 曹植 《辨道論》:“ 桀 紂 殊世而齊惡,姦人異代而等偽。”《南史·蕭允傳》:“ 允 又為長史,帶 會稽 郡丞。行經 延陵季子 廟,設苹藻之薦,託異代之交,為詩以敘意。” 五代 王定保 《唐摭言·無名子謗議》:“夫聖人用心,異代同體。” 清 姚瑩 《論詩絕句》之十二:“力振衰淫 伯玉 功, 盧 王 宋 沉 未為功; 考亭 異代真知己,特識曾推《感遇》工。”
(4).前代,前世。《新唐書·李絳傳》:“聖人選當代之人,極其才分,自可致治。豈借賢異代,治今日之人哉?” 唐 周繇 《經故宅有感》詩:“異代圖書藏幾篋,傾城羅綺散誰家。” 宋 李石 《續博物志》卷七:“ 劉向 《列仙傳》、 葛洪 《神仙傳》、 沉汾 《續仙傳》、 曾慥 《集仙傳》,以異代事著於本朝者。”
同時
(1) 同時代;同一時候
同時發生
同時發火。——《資治通鑑》
(2) 並且
任務艱巨,同時時間又很緊迫
通款
亦作“ 通欵 ”。1.謂與敵方通和言好。《晉書·陽裕載記》:“願兩追前失,通款如初,使國家有 太山 之安,蒼生蒙息肩之惠。”《二刻拍案驚奇》卷六:“ 士誠 原沒有統一之志,只此局面已自滿足,也要休兵。因遂通款 元 朝。” 清 馮桂芬 《南韶鎮總兵桐城程忠烈公小傳》:“ 鹹豐 十一年四月, 曾公 國荃 圍 安慶 ,公密通欵, 曾公 許之。” 郭沫若 《孔雀膽》附錄《孔雀膽的故事》:“ 明太祖 以為他們的父親 段寶 ,曾經通款,不忍廢絕他的後代。”
(2).謂互相表達友好之情。 清 大汕 《海外紀事》卷二:“相對難通欵,人都無姓名。”
後人
(1) 後代的人
後人復哀後人。——唐· 杜牧《阿房宮賦》
(2) 又
後人哀之。
後人哀之而不鑒之。
後人以貫休詩名之。—— 宋· 沈括《夢溪筆談》
前人種樹,後人乘涼
(3) 一個祖先的直到最遠一代的後裔
(4) 子孫
(5) 後來的人,指新婦
不足迎後人。——《玉台新詠·古詩為焦仲卿妻作》
中古
較晚的古代,在我國多指魏晉南北朝隋唐這個時期,即3世紀到9世紀
中古之世。(此指虞夏時期。)——《韓非子·五蠹》
長生
(1).永久存在或生存;壽命很長。《老子》:“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,以其不自生,故能長生。”《莊子·在宥》:“無勞女形,無搖女精,乃可以長生。” 唐 杜甫 《月》詩:“入河蟾不沒,擣藥兔長生。” 清 龔自珍 《己亥雜詩》之二三三:“且莫空山聽雨去,有人花底祝長生。”
(2).指道家求長生的法術。 南朝 宋 鮑照 《代淮南王》詩:“ 淮南王 ,好長生,服食鍊氣讀仙經。” 宋 蘇軾 《過大庾嶺》詩:“仙人拊我頂,結髮授長生。”
(3). 唐 宮 長生殿 的省稱。 明 無名氏 《解三酲·詠馬嵬事》曲:“再不見鬭草龍池春晝暖,再不見私語 長生 秋夜迢。”參見“ 長生殿 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