名句出處
出自清代乾隆的《再集張照春聯字為春朝吉語得詩十三首·其十》
全文:
煥文脩武亮天功,經緯鹹周道德同。
乾運太和調廣御,章膺璇玉表時崇。
參考注釋
太和
見“ 太和 ”。
亦作“ 大和 ”。1.天地間沖和之氣。《易·乾》:“保合大和,乃利貞。”大,一本作“ 太 ”。 朱熹 本義:“太和,陰陽會合沖和之氣也。”《漢書·敘傳上》:“沐浴玄德,稟卬太和。”《文選》作“太龢”。 唐 元稹 《競渡》詩:“數極鬭心息,大和蒸混元。” 清 陳夢雷 《丁巳秋道山募建普度疏》:“神人之怨恫俱消,太和積為豐登之慶。”
(2).人的精神、元氣;平和的心理狀態。 唐 劉長卿 《同姜濬題裴式微餘干東齋》詩:“藜杖全吾道,榴花養太和。” 宋 司馬光 《論燕飲狀》:“伏望陛下當此之際,悉罷燕飲,安神養氣……無益奉養者,皆不宜數御以傷大和。” 宋 陸游 《蓬戶》詩:“白頭萬事都經遍,莫為悲傷損太和。”
(3).謂太平。 三國 魏 曹植 《七啟》:“吾子為太和之民,不欲仕 陶唐 之世乎。”《文選·顏延之<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>》:“太和既融,收華委世。” 李善 註:“太和,謂太平也。” 唐 陸贄 《貞元九年冬至大禮大赦制》:“思與海內同臻大和。” 宋 宋祁 《宋景文公筆記·考古》:“天下太和,兵革不興。” 清 唐孫華 《國學進士題名碑》詩:“昔聞有 明 全盛日,長養宇宙登太和。”
(4).和睦。 清 惲敬 《答陳雲渠書》:“然家庭大和,文史足用,仰不愧古,俯不愧今,吾弟固有以自樂矣。”
(5). 魏 鼓吹曲名。《晉書·樂志下》:“改《上邪》為《太和》,言 明帝 繼體承統, 太和 改元,德澤流布也。”
(6).雅樂名。 唐 段安節 《樂府雜錄·雅樂部》:“郊天及諸壇祭祀,即奏太和、沖和、舒和三曲。”《金史·樂志上》:“乃取大樂與天地同和之義,名之曰‘太和’。”
璇玉
亦作“璿玉”。亦作“琁玉”。美玉。一說次於玉的美石。《荀子·賦》:“琁玉瑤珠,不知佩也。” 楊倞 注引《說文》:“璇,赤玉。”《山海經·中山經》:“﹝ 升山 ﹞ 黃酸之水 出焉,而北流注於 河 ,其中多璇玉。” 郭璞 註:“石次玉也。” 南朝 宋 顏延之 《陶徵士誄》:“夫璿玉致美,不為池隍之寳。” 明 宋濂 《送國子正蘇君還金華山中序》:“璇玉綴而瑤珠懸,韶鈞鳴而律呂諧。”
乾隆名句,再集張照春聯字為春朝吉語得詩十三首·其十名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