名句出處
出自清代乾隆的《翠雲硯歌》
全文:
松花江水西北來,搖波鼓浪殷其雷。
波收浪捲灘石出,高低列翠如雲堆。
蜀相八陣此其種,江間水流石不動。
日月臨照皛光華,波濤濯洗如璧珙。
長刀槎枒繩修蛇,刀割繩縛出灘沙,他山之石為之碬。
氈包車載數千里,遠自關東來至此。
橫理庚庚綠玉篸,長方片片清秋水。
爰命玉人施好手,質堅不受相攻剖。
磨礱幾許研乃成,貯以檀匣陳左右。
龍尾鳳咮且姑置,銅雀舊瓦今何有。
自憙得此迥出群,錫以嘉名傳不朽。
參考注釋
龍尾
(1).星宿名。即箕宿,二十八宿之一。居東方蒼龍七宿之末,故稱。《左傳·僖公五年》:“童謡云:‘丙之晨,龍尾伏辰,均服振振,取 虢 之旂。’” 杜預 註:“龍尾,尾星也。” 漢 張衡 《天象賦》:“歷龍尾以及箕,跨北 燕 而在茲。”
(2).謙稱自己乃附托於名人而成立者。典出《三國志·魏志·華歆傳》“ 華歆 字 子魚 , 平原 高唐 人也”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魏 魚豢 《魏略》:“ 歆 與 北海 邴原 、 管寧 俱遊學,三人相善,時人號三人為‘一龍’, 歆 為龍頭, 原 為龍腹, 寧 為龍尾。” 清 袁枚 《隨園詩話》卷九引《朱草衣詩》:“自慚龍尾非名士,肯把豬肝累使君?” 王國維 《送日本狩野博士游歐洲》詩:“倖免 仲叔 累豬肝,頗覺 幼安 慚龍尾。”
(3).草名。烏蘞莓的別名。《爾雅·釋草》“拔蘢葛” 晉 郭璞 註:“似葛,蔓生,有節, 江 東呼為龍尾。” 明 李時珍 《本草綱目·草七·烏蘞莓》:“俗名五爪龍, 江 東呼龍尾。”
(4).硯名。亦泛指硯。 宋 蘇軾 《龍尾硯歌》:“君看龍尾豈石材,玉德金聲寓於石。” 清 錢謙益 《贈硯》詩:“紫純端硯鎮書樓,牛後真令龍尾羞。” 清 蔣士銓 《一片石·宴閣》:“取麟毫麝煤龍尾鳳箋來。”
(5).河堤防洪之物。伐大樹連梢,置之堤旁。 元 歐陽玄 《河防記》:“隄前置龍尾大埽,龍尾者,伐大樹連梢繫之隄旁,隨水上下,以破嚙岸浪者。”
(6).古國名。 南詔 的別稱。《新唐書·南蠻傳上·南詔上》:“ 南詔 ,或曰 鶴拓 、曰 龍尾 ……本 哀牢夷 ,後烏蠻別種也。”參見“ 南詔 ”。
(7).盤旋而上的甬道。自上望下,宛如龍尾下垂,故稱。 漢 袁康 《越絕書·外傳記吳地傳》:“ 無錫 西龍尾陵道者, 春申君 初封 吳 所造也。”《隋書·酷吏傳·崔弘度》:“ 弘度 妹先適 迥 子為妻,及破 鄴城 , 迥 窘迫升樓, 弘度 直上龍尾追之。”《資治通鑑·陳宣帝太建十二年》引此文, 胡三省 注曰:“築道陂陀以上城,其道下附於地,若龍垂尾然,故曰龍尾。”
(8).指宮殿前呈斜坡狀的甬道。 唐 白居易 《醉後走筆酬劉五主簿長句》:“步登龍尾上虛空,立去天顏無咫尺。” 清 錢謙益 《天啟乙丑五月奉詔削籍南歸》詩:“趁朝龍尾還如夢,穩臥牛衣得此生。” 錢曾 箋註:“ 宋敏求 《長安志》:鐘樓鼓樓殿左右,有砌道盤上,謂之龍尾道。 李上交 《近事會元》: 含元殿 側有龍尾道,自平階至地,凡詰曲七轉,由 丹鳳門 北望,宛如龍尾下垂於地焉。”
鳳咮
(1).鳳凰的嘴。比喻鳳凰笙的笙孔。 元 張雨 《玉笙謠為鐵門笙伶周奇賦》:“鳳咮銜明珠,鳳翼排素翎。”
(2).硯石名。 宋 蘇軾 《鳳咮硯銘》序:“北苑 龍焙山 ,如翔鳳飲下之狀。當其咮,有石蒼黑,緻如玉。 熙寧 中, 太原 王頤 以為硯。余名之曰鳳咮。” 明 高明 《琵琶記·孝婦題真》:“鳳咮馬肝,和那鸜鵒眼,無非奇巧。”
銅雀
(1).銅製的鳥雀。《三輔黃圖·建章宮》:“古歌云:‘ 長安 城西有雙闕,上有雙銅雀,一鳴五穀成,再鳴五穀熟。’” 南朝 梁簡文帝 《和藉田詩》:“鰩魚顯嘉瑞,銅雀應豐年。”
(2).指 銅雀台 。 南朝 陳 張正見 《銅雀台》詩:“淒涼 銅雀 晚,搖落墓田通。” 唐 杜牧 《赤壁》詩:“東風不與 周郎 便, 銅雀 春深鎖二 喬 。” 清 葉廷琯 《鷗陂漁話·蔣珊漁殘稿》:“淚盡英雄公一笑, 魏 家 銅雀 晉 銅駝 。”參見“ 銅雀臺 ”。
(3).亦作“ 銅爵 ”。傳說中的 秦始皇 名馬名。 晉 崔豹 《古今注·鳥獸》:“ 秦始皇 有七名馬:追風、白兔、躡景、犇電、飛翮、銅爵、神鳧。” 五代 馬縞 《中華古今注·秦始皇馬》:“有七名馬……六曰銅雀。”
何有
(1).有什麼。《詩·邶風·谷風》:“何有何亡,黽勉求之。” 鄭玄 箋:“君子何所有乎?何所亡乎?” 晉 潘尼 《贈陸機出為吳王郎中令》詩:“ 崐山 何有?有瑤有珉。”
(2).用反問的語氣表示不難。《論語·里仁》:“能以禮讓為國乎?何有?” 何晏 集解:“何有者,言不難。”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:“王如好貨,與百姓同之,於王何有?” 漢 袁康 《越絕書·計倪內經》:“王審用臣之議,大則可以王,小則可以霸,於何有哉?” 晉 陶潛 《擬古》詩之一:“意氣傾人命,離隔復何有?”
(3).用反問的語氣表示不憐惜、不愛重等。《左傳·僖公二十四年》:“除君之惡,唯力是視, 蒲 人、 狄 人,余何有焉?今君即位,其無 蒲 狄 乎!” 楊伯峻 註:“何有,古人習語,意義隨所施而異,此謂心目中無之也。”《呂氏春秋·知接》:“人之情,非不愛其子也,其子之忍,又將何有於君?” 清 侯方域 《重修顏魯公碑亭記》:“其視卿相王侯與其國封邸第,曾不若脫屣,而何有於亭?”
(4).用反問的語氣表示無關。《左傳·昭公二十八年》:“ 祁氏 私有討,國何有焉?” 杜預 註:“言討家臣,無與國事。”《左傳·哀公二十七年》:“若利本之顛, 瑤 何有焉?” 宋 曾鞏 《寄歐陽舍人書》:“苟其人之惡,則於銘乎何有?”
(5).用反問的語氣表示不顧慮、不在乎。《左傳·昭公元年》:“ 吉 若獲戾,子將行之,何有於諸 游 ?” 楊伯峻 註:“言不必顧慮 游氏 諸人。” 明 李贄 《與周友山》:“士為知己者死,死且甘焉,又何有於廢棄歟?” 魯迅 《熱風·反對“含淚”的批評家》:“然而一切青年的心,卻未必都如此不淨;倘竟如此不淨,則即使‘授受不親’後來也就會‘瞟’,以至於瞟以上的等等事,那時便是一部《禮記》,也即等於《金*瓶*梅》了,又何有於《蕙的風》?”
(6).用反問的語氣表示無所得。《左傳·僖公十五年》:“獲 晉侯 ,以厚歸也;既而喪歸,焉用之?大夫其何有焉?” 杜預 註:“何有猶何得。”
(7).用反問的語氣表示無所不有。《文選·木華<海賦>》:“弘往納來,以宗以都。品物類生,何有何無?” 李善 註:“言諸品物以類相生,何所不有?何者而無?言其多也。”
(8).哪裡有,豈有。 漢 張衡 《西京賦》:“澤虞是濫,何有春秋?”《後漢書·賈琮傳》:“刺史當遠視廣聽,糾察美惡,何有反垂帷裳以自掩塞乎?” 唐 韓愈 《與孟尚書書》:“凡君子行己立身,自有法度……何有去聖人之道,捨先王之法,而從夷狄之教以求福利也?” 明 吳承恩 《贈邑侯念吾高公擢南曹序》:“自仍歲之水也,洪濤冒夫城郭,而何有於田,何有於食,何有於租與賦哉!”
乾隆名句,翠雲硯歌名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