名句出處
出自宋代時少章的《鳴雞行》
全文:
三里寥落秋夜長,老雞望星初引吭。
一聲二聲天沆漭,客夢初回猶惚恍。
三聲四聲天漸明,道上行人馬蹄響。
嗟爾行人人有心,心長面短誰能尋。
薛君脫走窘思慮,劉牧起舞豪精神。
勿咿喔才滿座,中有嘆悲千萬個。
君知種種在此雞,只合雞聲塞天破。
吳中老翁百不忙,殺雞釀酒酬年光。
黃紬輭暖蒲薦穩,日出三竿猶在床。
參考注釋
二聲
七音中的變宮、變徵。《通典·樂三》:“應鐘為變宮,蕤賓為變徵。自 殷 已前,但有五音;此二者,自 周 以來加文、武二聲,謂之為七音。五聲為正,二聲謂變。變者,和也。”
沆漭
水面遼闊無際貌。亦指廣闊無際的水面。 漢 馬融 《廣成頌》:“瀇瀁沆漭,錯紾槃委。” 晉 成公綏 《天地賦》:“滄海沆漭而四周,懸圃隆崇而特起。” 宋 宋祁 《城隅晚意》詩:“瞑思輸鳬鵠,歸飛沆漭間。” 明 夏完淳 《南越行送人入閩》:“蒼茫八柱倒江河,沆漭三桑扶日月。” 清 納蘭性德 《金山賦》:“以山僻在東南,孤懸沆漭,故為 軒 駕之所弗游, 虞 巡之所未上。”
客夢
異鄉遊子的夢。 唐 王昌齡 《送高三之桂林》詩:“留君夜飲對 瀟 湘 ,從此歸舟客夢長。” 宋 蔣捷 《一剪梅·宿龍游朱氏樓》詞:“天不教人客夢安。昨夜春寒,今夜春寒。” 明 沉仕 《玉包肚·題情》曲:“被窩中客夢初醒,心坎上離愁重到。” 清 葉廷琯 《鷗陂漁話·李蘭青詩》:“余亦掛帆去, 瞿塘 灩澦 秋。相看幾萬里,客夢共悠悠。”
惚恍
亦作“ 惚怳 ”。1.混沌不分;隱約不清。《文選·潘岳<西征賦>》:“古往今來,邈矣悠哉,寥廓惚恍,化一氣而甄三才。” 李善 註:“寥廓、惚恍,未分之貌也。” 唐 楊炯 《李舍人山亭詩序》:“寥廓兮惚恍,似蓬嶺之難行;深邃兮眇然,若 桃源 之失路。” 明 宋濂 《贛州聖濟廟靈跡碑》:“休咎有徵神所持,委以惚恍邈難知。”
(2).迷迷糊糊。多指神志方面。 晉 葛洪 《抱朴子·酒誡》:“夫風經府藏,使人惚怳。” 唐 張說 《東山記》:“雲木虛吟,惚恍疑夢。” 清 李漁 《憐香伴·狂喜》:“都只為競風流只恐人強,因此上心神惚恍,幻出這傾城模樣。” 清 惲敬 《雞鳴說》:“蓋心之警者,其情事之惚恍如此。”
(3).游移不定。 晉 木華 《海賦》:“廓如靈變,惚怳幽暮。” 明 宋濂 《龍門子凝道記中·秋風樞》:“予欲下詣清泠之淵,以明月為館,以文貝為堂, 天吳 九首,變幻惚恍,又不得而往也。”
時少章名句,鳴雞行名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