名句出處
出自唐代楊炯的《西陵峽》
全文:
絕壁聳萬仞,長波射千里。
盤薄荊之門,滔滔南國紀。
楚都昔全盛,高丘烜望祀。
秦兵一旦侵,夷陵火潛起。
四維不復設,關塞良難恃。
洞庭且忽焉,孟門終已矣。
自古天地辟,流為峽中水。
行旅相贈言,風濤無極已。
及余踐斯地,瑰奇信為美。
江山若有靈,千載伸知己。
名句書法欣賞
參考注釋
洞庭
(1).廣闊的庭院。《莊子·天運》:“帝張《鹹池》之樂於洞庭之野。” 成玄英 疏:“洞庭之野,天池之間,非 太湖 之 洞庭 也。” 三國 魏 曹植 《七啟》:“爾乃御文軒,臨洞庭。” 宋 蘇軾 《坤成節集英殿教坊詞·教坊致語》:“洞庭九奏,始識《鹹池》之音;靈岳三呼,共獻後天之祝。”
(2).湖名。即 洞庭湖 。《韓非子·初見秦》:“ 秦 與 荊 人戰,大破 荊 ,襲 郢 ,取 洞庭 、 五渚 、 江 南。” 唐 韓愈 《岳陽樓別竇司直》詩:“ 洞庭 九州間,厥大誰與讓?” 清 葉廷琯 《鷗陂漁話·莪州公詩》:“ 洞庭 春水添新漲,好看雙飛返故林。”參見“ 洞庭湖 ”。
(3).湖名。 太湖 的別名。《文選·左思<吳都賦>》:“指 包山 而為期,集 洞庭 而淹留。” 劉逵 注引 王逸 曰:“ 太湖 在 秣陵 東,湖中有 包山 ,山中有如石室,俗謂 洞庭 。”參見“ 太湖 ”。
(4).山名。在 江蘇省 太湖 中。有東西二山,東山古名 莫厘山 、 胥母山 、 元 明 後與陸地相連成半島。西山即古 包山 。
忽焉
快速貌。《左傳·莊公十一年》:“ 禹 湯 罪己,其興也悖焉; 桀 紂 罪人,其亡也忽焉。” 漢 孔融 《論盛孝章書》:“歲月不居,時節如流,五十之年,忽焉已至。” 宋 梅堯臣 《四月二十八日記與王正仲及舍弟飲》詩:“ 仲氏 又發霍,洞下忽焉甚。” 清 陳維崧 《繞佛閣·初冬同友人小憩中隱禪院用<片玉詞>韻》詞:“更沾茗粥,塵巾忽焉岸。”
孟門
(1).古山名。在今 河南 輝縣 西。 春秋 時為 晉國 要隘。《左傳·襄公二十三年》:“ 齊侯 遂伐 晉 ,取 朝歌 ,為二隊,入 孟門 ,登 太行 。” 杜預 註:“ 孟門 , 晉 隘道。”《史記·孫子吳起列傳》:“ 殷紂 之國,左 孟門 ,右 太行 。” 唐 長孫佐輔 《對鏡吟》:“開簾覽鏡悲難語,對面相看 孟門 阻。”
(2).古山名。在 陝西 宜川 東北、 山西 吉縣 西,綿亘 黃河 兩岸,又稱 龍門 上口。《山海經·北山經》:“ 孟門 之山,其上多蒼玉,多金;其下多黃堊,多涅石。” 郭璞 注引《尸子》:“ 龍門 未闢, 呂梁 未鑿, 河 出於 孟門 之上。” 北魏 酈道元 《水經注·河水四》:“ 孟門 ,即 龍門 之上口也。實謂 黃河 之巨阨,兼 孟津 之名矣。”
已矣
(1)
(2) 語氣詞連用,加強語,表示事物的發展變化,可譯成“啦”
(3) “已”為動詞,止,完結。“矣”為語氣詞“了”。“已矣”可譯成“完了”,“算了”
老夫已矣。——清· 方苞《左忠毅公逸事》
而今已矣。——清· 袁枚《祭妹文》
楊炯名句,西陵峽名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