名句出處
出自唐代杜甫的《留花門》
全文:
北門天驕子,飽肉氣勇決。
高秋馬肥健,挾矢射漢月。
自古以為患,詩人厭薄伐。
修德使其來,羈縻固不絕。
胡為傾國至,出入暗金闕。
中原有驅除,隱忍用此物。
公主歌黃鵠,君王指白日。
連雲屯左輔,百里見積雪。
長戟鳥休飛,哀笳曙幽咽。
田家最恐懼,麥倒桑枝折。
沙苑臨清渭,泉香草豐潔。
渡河不用船,千騎常撇烈。
胡塵逾太行,雜*種抵京室。
花門既須留,原野轉蕭瑟。
參考注釋
修德
(1).修養德行。《左傳·莊公八年》:“《夏書》曰:‘ 皋陶 邁種德,德,乃降。’姑務修德,以待時乎!” 北齊 顏之推 《顏氏家訓·歸心》:“僕妾臣民,與身竟何親也,而為勤苦修德乎?亦是 堯 、 舜 、 周 、 孔 虛失愉樂耳。” 明 葉盛 《水東日記·楊文貞公遺囑》:“蓋要利達,須力學修德,不在風水也。”
(2).行善積德。《京本通俗小說·菩薩蠻》:“説好勸人歸善道,算來修德積陰功。”
羈縻
亦作“ 羈靡 ”。亦作“羇縻”。1.系聯。《漢書·郊祀志下》:“方士之候神入海求 蓬萊 者終無驗……天子猶羈縻不絶,幾遇其真。” 顏師古 註:“羈縻,繫聯之意。馬絡頭曰羈也。牛靷曰縻。”
(2).籠絡;懷柔。 漢 司馬相如 《難蜀父老》:“蓋聞天子之牧夷狄也,其義羈縻勿絶而已。”《漢書·匈奴傳下》:“其慕義而貢獻,則接之以禮讓,羈靡不絶。”《舊唐書·徐堅傳》:“ 堅 以蠻夷生梗,可以羈縻屬之,未得同華夏之制,勞師遠涉。” 清 陳康祺 《郎潛紀聞》卷一:“喇嘛效順最早,而其術盛行東土,又夙為 蒙古 諸部落所崇信,故優禮彼教政,以羈縻外藩。” 清 龔自珍 《對策》:“臣考 三代 之於荒服,羇縻之而已。”
(3).束縛;控制。 三國 蜀 諸葛亮 《答法正書》:“文法羈縻,互相承奉。” 唐 高適 《奉和鶻賦》:“嗟日月之雲邁,猶羈縻而見嬰。” 清 惲敬 《三代因革論二》:“古者洪荒之世……政刑未備。羈縻所及,大者百里而已。”
(4).拘禁。 宋 文天祥 《<指南錄>後序》:“予羈縻不得還,國事遂不可收拾。” 清 李漁 《蜃中樓·授訣》:“朕見他是個有用之才,不忍加之屠戮,羈縻在 洞庭 東海 之間。”
(5).指羈縻州。 唐 皮日休 《憂賦》:“是以先王謂之荒服,後嗣謂之羈縻。” 宋 歐陽修 《<五代職方考>序》:“ 唐 之封疆遠矣,前史備載,而羈縻寄治虛名之州在其間。”參見“ 羈縻州 ”。
杜甫名句,留花門名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