名句出處
出自宋代陳傅良的《丁端叔送牡丹以詩來用韻酬之》
全文:
覺省他年見一班,老從湖海看春頒。
瞻言百里幾相及,仰止高山竟莫攀。
每事乞公留上策,不才容我著中間。
一時公論方當路,愁為絲痲棄蒯營。
名句書法欣賞
參考注釋
瞻言
有遠見的言論。《詩·大雅·桑柔》:「維此聖人,瞻言百里。」 鄭玄 箋:「聖人所視而言者百里,言見事遠而王不用。」一說,瞻,明見;言,助詞,無義。見 高亨 《詩經今注》。
百里
(1).一百里。謂距離甚遠。《易·震》:「震驚百里,不喪匕鬯。」《詩·大雅·桑柔》:「維此聖人,瞻言百里。」《史記·孫子吳起列傳》:「兵法,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將。」 宋 蘇軾 《明君可與為忠言賦》:「心苟無邪,既坐瞻於百里;人思其效,將或錫之十朋。」 清 紀昀 《閱微草堂筆記·如是我聞二》:「乃知天下事,但知其一,不知其二,多有收目前之效而貽後日之憂者,始服 永公 『熟慮其後』一言,真『瞻言百里』也。」
(2).古時諸侯封地範圍。《孟子·萬章下》:「天子之制,地方千里,公侯皆方百里。」後用以稱諸侯國。參見「 百里之命 」。
(3).亦謂地小。《孟子·公孫丑上》:「然而 文王 ( 周文王 )猶方百里起,是以難也。」《荀子·仲尼》:「故善用之,則百里之國足以獨立矣。」
(4).古時一縣所轄之地。因以為縣的代稱。《漢書·百官公卿表上》:「縣大率方百里。」 漢 蔡邕 《太尉陳公贊》:「公在百里,有西產之惠,賜命方伯,分 陝 餘慶。」 晉 陶潛 《酬丁柴桑》詩:「秉直司聰,惠於百里。」 唐 王勃 《上明員外啟》:「三冬文史,先兆跡於青衿;百里絃歌,即馳芳於墨綬。」
(5).借指縣令。《後漢書·循吏傳·仇覽》:「 渙 ( 王渙 )謝遣曰:『枳棘非鸞鳳所棲,百里豈大賢之路。』」 李賢 註:「時 渙 為縣令,故自稱百里也。」《南齊書·文學傳·崔慰祖》:「帝( 明帝 )欲試以百里, 慰祖 辭不就。」 宋 王禹偁 《畬田詞》序:「苟擇良二千石暨賢百里,使化天下之民如斯民之義,庶乎污萊盡闢矣。」
(6).寶劍名。 晉 崔豹 《古今注·輿服》:「 吳大帝 有寳刀三,寳劍六。寳劍六:一曰白虹……六曰百里。」
(7).複姓。 春秋 秦 有 百里奚 。見《孟子·萬章上》。
相及
(1).謂嫁娶。《國語·晉語四》:「男女相及,以生民也。」 韋昭 註:「相及,嫁娶也。」
(2).相關聯,相牽涉。《左傳·僖公四年》:「君處北海,寡人處南海,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。」 孔穎達 疏:「言此事不相及,故以取喻不相干也。」
(3).互相干犯。《禮記·禮運》:「故事大積焉而不苑,並行而不繆……連而不相及也,動而不相害也,此順之至也。」
(4).猶相繼。《史記·春申君列傳》:「父子老弱係脰束手為羣虜者相及於路。」《後漢書·宋弘傳》:「 弘 推進賢士 馮翊 桓梁 三十餘人,或相及為公卿者。」 李賢 註:「及猶繼也。」 唐 王昌齡 《從軍行》之二:「斷蓬孤自轉,寒雁飛相及。」
(5).趕上;達到。《後漢書·彭寵傳》:「營相去百里,其勢豈可得相及?比若還,北軍必敗矣。」 南朝 宋 劉義慶 《世說新語·方正》:「諸人相與追之, 阮 ( 阮裕 )亦知時流必當逐己,乃遄疾而去,至 方山 不相及。」《元典章·兵部三·站戶》:「緣前項逃乏站戶,始自本院奏準,至今相及二年,未經簽補。」
(6).指相遇。 清 趙翼 《甌北詩話·李青蓮詩》:「然 青蓮 集中無一字與 子儀 往來者……即或道遠不相及,而 子儀 救釋之後,何又無一字述其恩、記其事?」
仰止
仰慕;嚮往。止,語助詞。語出《詩·小雅·車舝》:「高山仰止,景行行止。」 宋 姜夔 《饒歌吹曲·沅之上》:「真人方興,百神仰止。」 清 魏源 《貴溪象山龍虎山諸詩》之一:「山形果象蹲,遺躅空仰止。」 孫中山 《革命原起》:「二人死節之烈,浩氣英風,實足為後死者之模範。每一念及,仰止無窮。」
高山
(1).高峻的山。亦比喻崇高的德行。《荀子·勸學》:「故不登高山,不知天之高也。」《三國志·魏志·杜畿傳》「其得人心如此」 裴松之 注引 晉 杜篤 《杜氏新書》:「今吾亦冀眾人仰高山,慕景行也。」 宋 秦觀 《呂與叔挽章》之一:「舉舉西州士,來為邦國華。藝文尤爾雅,經術自名家。正有高山仰,俄成逝水嗟。」參見「 高山景行 」。
(2).傳說中的山名。《山海經·西山經》:「又西北五十里 高山 ,其上多銀,其下多青碧、雄黃。」
(3).少數民族名。 清 魏祝亭 《兩粵傜俗記》:「其在西者,種凡三:曰 高山 ,曰 花肚 ,曰 平地 。」
陳傅良名句,丁端叔送牡丹以詩來用韻酬之名句
名句推薦
富有書連架,貧無盜伏梁
陳著《俞蓀墅示以雜興四首乃用危驪塘所次唐子西韻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