名句出處
出自清代乾隆的《過德州運河即事》
全文:
臥波浮彴亘通津,夾岸肩摩接駕人。
按轡徐行還徹蓋,鋪衢隨覲不嫌塵。
益祈田谷資其食,所喜民情向我親。
去歲此曾遭異漲,回思猶為恫關頻。
參考注釋
通津
(1).四通八達之津渡。《梁書·武帝紀上》:“追奔逐北,奄有通津。” 唐 皇甫冉 《西陵寄靈一上人》詩:“ 西陵 遇風處,自古是通津。” 明 邢昉 《雨後山家始見桃花》詩:“閒宜臨淺水,暖欲傍通津。”
(2).喻顯要的職位。 晉 陶潛 《詠三良》:“彈冠乘通津,但懼時我遺。” 唐 司空圖 《榜下》詩:“三十功名志未伸,初將文字競通津。”
夾岸
水流的兩岸;堤岸的兩邊。 晉 陶潛 《桃花源記》:“忽逢桃花林,夾岸數百步,中無雜樹,芳草鮮美,落英繽紛。” 唐 杜牧 《隋堤柳》詩:“夾岸垂楊三百里,祇應圖畫最相宜。” 許地山 《橋邊》:“夾岸遍是桃林:桃實、桃葉映入水中,更顯出溪邊底靜謐。”
肩摩
亦作“ 肩靡 ”。1.肩與肩相摩,形容人多擁擠。《淮南子·齊俗訓》:“今之國都,男女切踦肩摩於道,其於俗一也。” 漢 桓寬 《鹽鐵論·論菑》:“刑者肩靡於道,以己之所惡而施於人,是以國家破滅,身受其殃。” 宋 蘇洵 《申法》:“今也,採珠貝之民,溢於海濱;糜金之工,肩摩於列肆。” 清 閻爾梅 《出都門往游西山》詩:“自晨至午人肩摩,午後遊人無覓處。” 清 蒲松齡 《聊齋志異·王成》:“至邸,則鶉人肩摩於墀下。”
(2).指靠近。 陳毅 《送舊友南歸》詩:“妙善隱蔽,與敵肩摩;我不出手,敵不知覺。”參見“ 肩摩轂擊 ”。
接駕
指迎接皇帝
乾隆名句,過德州運河即事名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