勃窣理窟乃胸中,行行不患無知己

釋克勤

名句出處

出自宋代釋克勤的《頌》

全文:
使乎不辱命,臨機貴專對。
安禪捋虎鬚,著著超方外。
不唯明窗下安排,掇向繩床拶嶮崖。
拈椎豎拂奮雄辯,金聲玉振猶奔雷。
九旬落落提綱宗,衲子濟濟長趨風。
解粘去縛手段辣,驅耕奪食猶雍容。
秋風忽作要歸去,了卻武陵一段事。
勃窣理窟乃胸中,行行不患無知己
臨行索我送行篇,要棘蓬與金剛圈。
短歌須要十數丈,長句只消三兩言。
金毛獅子解翻身,個是叢林傑出人。
不日孤峰大哮吼,五葉一花天地春。

釋克勤詩詞大全

參考注釋

勃窣

亦作“ 勃崒 ”。1.匍匐而行;跛行。《文選·司馬相如<子虛賦>》:“於是乃相與獠於蕙圃,媻珊勃窣上金堤。” 李善 注引 韋昭 曰:“媻跚勃窣,匍匐上也。” 宋 陳鵠 《耆舊續聞》卷二:“誰言水北無人到,亦有槃珊勃崒行。” 清 褚人穫 《堅瓠八集·朱文公足疾》:“出門放步人爭看,不是前來勃窣翁。”

(2).猶婆娑。形容才氣橫溢,詞彩繽紛。 南朝 宋 劉義慶 《世說新語·文學》:“ 劉 前進謂撫軍曰:‘下官今日為公得一太常博士妙選。’既前,撫軍與之話言,咨嗟稱善曰:‘ 張憑 勃窣為理窟。’即用為太常博士。” 徐震堮 校箋:“勃窣即婆娑之聲轉。” 金 高士談 《次韻飲嵓夫家醉中作》:“清新 李白 詩能勝,勃窣 張憑 理最玄。” 康有為 《六哀》詩之二:“大哉《仁學》書,勃窣天為驚。”

(3).猶婆娑。紛披貌。 明 劉基 《贈道士蔣玉壺長歌》:“流蘇勃窣垂鏤膺,斒斕駁馬騮駱驓。”

(4).猶婆娑。搖曳貌。 姚錫鈞 《即事效湘綺樓體》詩:“玄譚簾勃窣,清照水委迤。”

理窟

(1).義理的淵藪。謂富於才學。《晉書·張憑傳》:“帝召與語,嘆曰:‘ 張憑 勃窣為理窟。’” 唐 陸龜蒙 《麈尾賦》:“理窟未窮,詞源漸吐。”

(2).指義理的奧秘。 元 侯克中 《挽姚左轄雪齋》詩:“深探理窟得心傳,洞徹先天與後天。” 清 黃宗羲 《徵君沉耕岩墓志銘》:“為文深入理窟而出之清真。”

胸中

心中。多指人的思想境界或精神狀態。《孟子·離婁上》:“胸中正,則眸子瞭焉;胸中不正,則眸子眊焉。”《史記·蘇秦列傳》:“是故明主外料其敵之彊弱,內度其士卒賢不肖,不待兩軍相當而勝敗存亡之機固已形於胸中矣。” 明 王守仁 《泛海》詩:“險夷原不滯胸中,何異浮雲過太空。”《兒女英雄傳》第一回:“臉上一團正氣,胸中自然是一片至誠。”

行行

(1).不停地前行。《古詩十九首·行行重行行》:“行行重行行,與君生別離。” 宋 張孝祥 《鷓鴣天》詞:“行行又入笙歌里,人在珠簾第幾重?” 陳毅 《赴延安留別華中諸同志》詩:“行行過 太行 ,迢迢赴 延安 。”

(2).指情況進展或時序運行。 晉 陶潛 《飲酒》詩之十六:“行行向不惑,淹留遂無成。” 逯欽立 註:“行行,漸漸。” 唐 王建 《行見月》詩:“月初生,居人見月一月行。行行一年十二月,強半馬上看盈缺。”

(3).猶言走一走。《西遊記》第五二回:“ 老君 笑道:‘這猴兒不去取經,卻來我處何乾?’ 行者 道:‘取經取經,晝夜無停;有些阻礙,到此行行。’”

(4).行旅。 宋 梅堯臣 《送毛秘校罷宣城主簿被薦入補令》詩:“以此贈行行,無酒勿我怪。”

(1).每行。 唐 韓愈 《柳溪》詩:“柳樹誰人種?行行夾岸高。” 明 袁凱 《京師得家書》詩:“江水三千里,家書十五行,行行無別語,只道早歸鄉。” 林庚白 《坡行即目》詩:“炊煙燹後行行淚,物價兵間寸寸金。”

(2).各行各業。參見“ 行行出狀元 ”。

剛強負氣貌。《論語·先進》:“ 子路 ,行行如也; 冉有 、 子貢 ,侃侃如也。子樂。” 何晏 集解:“ 鄭 曰:‘樂各盡其性,行行,剛強之貌。’” 唐 元稹 《青雲驛》詩:“上天勿行行,潛穴勿悽悽,吟此青雲諭,達觀終不迷。” 清 蒲松齡 《聊齋志異·仇大娘》:“明日,拘牒已至, 趙 行行殊不置意。”

不患

不用擔憂。《左傳·襄公二十三年》:“為人子者,患不孝,不患無所。” 宋 何薳 《春渚紀聞·古聲遺制》:“不患其器之樸拙,使人援弦促軫,想見太古自然之妙,然後為勝。” 毛澤*東 《論持久戰》一一三:“這樣一來,官兵一致的目的就達到了,軍隊就增加了絕大的戰鬥力,長期的殘酷的戰爭就不患不能支持。”

無知

不懂情理;缺乏知識

年幼無知

釋克勤名句,頌名句

詩詞推薦

勃窣理窟乃胸中,行行不患無知己 詩詞名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