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釋克勤 朝代:宋代

頌原文

使乎不辱命,臨機貴專對。

安禪捋虎鬚,著著超方外。

不唯明窗下安排,掇向繩床拶嶮崖。

拈椎豎拂奮雄辯,金聲玉振猶奔雷。

九旬落落提綱宗,衲子濟濟長趨風。

解粘去縛手段辣,驅耕奪食猶雍容。

秋風忽作要歸去,了卻武陵一段事。

勃窣理窟乃胸中,行行不患無知己。

臨行索我送行篇,要棘蓬與金剛圈。

短歌須要十數丈,長句只消三兩言。

金毛獅子解翻身,個是叢林傑出人。

不日孤峰大哮吼,五葉一花天地春。

詩詞問答

問:頌的作者是誰?答:釋克勤
問:頌寫於哪個朝代?答:宋代
問:釋克勤的名句有哪些?答:釋克勤名句大全

注釋

1. 宋曉瑩《羅湖野錄》卷四

參考注釋

使乎

《論語·憲問》:“ 蘧伯玉 使人於 孔子 。 孔子 與之坐而問焉,曰:‘夫子何為?’對曰:‘夫子欲寡其過而未能也。’使者出,子曰:‘使乎!使乎!’” 朱熹 註:“夫子,指 伯玉 也……使者之言愈自卑約,而其主之賢益彰,亦可謂深知君子之心,而善於辭令者矣。故夫子再言‘使乎’以重美之。”本為讚嘆使者之語,後遂以“使乎”代稱使者。《晉書·張駿傳》:“遣參軍 王隲 聘於 劉曜 …… 曜 顧謂左右曰:‘此 涼州 高士,使乎得人!’” 唐 岑參 《送楊錄事充使》詩:“使乎仍未醉,斜月隱吟窗。”《三國演義》第八五回:“公既能明此意,必能不辱君命,使乎之任,非公不可。”

辱命

(1) 沒有完成上級的使命或他人的囑咐

屈節辱命,雖生,何面目以歸漢。——《漢書·李廣蘇建傳》

(2) 對尊長諭令或受人來書的謙詞

臨機

謂面臨變化的機會和情勢。《三國志·魏志·賈詡傳》“ 賈詡 字 文和 ……有 良 平 之才” 裴松之 注引 晉 司馬彪 《九州春秋》:“今將軍遭難得之運,蹈易解之機,而踐運不撫,臨機不發,將何以享大名乎?” 北齊 劉晝 《新論·知人》:“若於臨機能謀而知其智,犯難涉危乃見其勇,是凡夫之識,非明哲之鑑。” 宋 陳亮 《酌古論·崔浩》:“兩軍對壘,臨機料之,曲折備之,此未足為智也。” 元 耶律楚材 《和公大禪師塔記》:“殊不知大善知識,臨機應物,一抑一揚,一奪一縱,若珠之走盤,千變萬化,詎可以一途而測邪?” 蘇曼殊 《敬告十方佛弟子啟》:“出家菩薩,臨機權化,他戒許開,獨於 * 有禁,當為聲聞示儀范故。”

專對

(1).謂任使節時獨自隨機應答。《論語·子路》:“誦詩三百,授之以政,不達;使於四方,不能專對;雖多,亦奚以為?” 何晏 集解:“專,猶獨也。”《漢書·王吉傳》:“光祿勛 匡衡 亦舉 駿 有專對材。” 顏師古 註:“謂見問即對,無所疑也。”《明史·劉定之傳》:“今宜擇內藴忠悃,外工專對,若 陸賈 、 富弼 其人者,使備正介之選,庶不失辭辱國。”

(2).單獨應對。《後漢書·馬援傳》:“ 客卿 幼而岐嶷,年六歲,能應接諸公,專對賓客。” 唐 元稹 《翰林學士承旨記》:“大凡大誥令、大廢置,丞相之密畫,內外之密奏,上之所甚注意者,莫不專對,他人無得而參。”

安禪

佛教語。指靜坐入定。俗稱打坐。 南朝 梁 張纘 《南征賦》:“尋太傅之故宅,今築室以安禪。” 唐 王維 《過香積寺》詩:“薄暮空潭曲,安禪製毒龍。” 宋 陸游 《病退》詩:“美睡三竿日,安禪半篆香。” 清 讀徹 《送郎癯入匡山》詩:“偶向 匡 廬去,安禪第幾重?” 清 黃景仁 《題上方寺》詩:“試問安禪者,能忘入世情?”

捋虎鬚

比喻冒犯厲害的人

方外

(1) 世俗之外,舊時指神仙居住的地方

彼遊方之外者也。——《莊子·大宗師》

(2) 邊遠所在,異域

不唯

(1).猶言非因。《左傳·僖公五年》:“ 桓 、 莊 之族何罪?而以為戮,不唯偪乎?”

(2).不僅;不但。 唐 韓愈 《韓滂墓志銘》:“羣輩來見,皆曰:‘ 滂 之大進,不唯於文詞,為人亦然。’” 金 王若虛 《論語辨惑四》:“以予觀之,不唯於語法不順,而義亦未完也。” 王汶石 《少年突擊手》:“凡是他能做的事,媽媽不唯自己不幫忙,奶奶要幫忙,她還不讓呢。”

安排

事先規定的程式

繩床

見“ 繩牀 ”。 一種可以折迭的輕便坐具。以板為之,並用繩穿織而成。又稱“胡床”、“交床”。《晉書·藝術傳·佛圖澄》:“迺與弟子 法首 等數人至故泉上,坐繩牀,燒安息香,呪願數百言。” 唐 玄奘 《大唐西域記·印度總述》:“至於坐止,鹹用繩牀。” 宋 王觀國 《學林·繩床》:“繩牀者,以繩貫穿為坐物,即俗謂之交椅之屬是也。” 清 杜濬 《為斯上人題》詩:“誰識山僧意,繩牀繪牡丹。” 清 黃宗羲 《陳乾初墓志銘》:“晚得拘攣之疾,不下繩床者十五年。”

豎拂

《景德傳燈錄·齊安禪師》:“有講來參,師問云:‘坐主,薀何事業?’對云:‘講《華嚴經》。’師云:‘有幾種法界?’對云:‘廣説則重重無盡,略説有四種法界。’師豎起拂子,云:‘遮箇是第幾種法界?’坐主沉吟,徐思其對。”本謂高僧談禪說理時豎起拂塵,用以難倒對方。後有“豎拂”一語本此。 宋 陸游 《即事》詩之一:“君知此段神通否,豎拂能降百萬魔。”

雄辯

雄健的辯論

金聲玉振

(1).謂以鍾發聲,以磬收韻,奏樂從始至終。語出《孟子·萬章下》:“集大成也者,金聲而玉振之也。金聲也者,始條理也;玉振之也者,終條理也。始條理者,智之事也;終條理者,聖之事也。” 清 李漁 《閒情偶寄·演習·授曲》:“絲竹肉三音,向皆孤行獨立,未有合用之者。合之自近年始,三籟齊鳴,天人合一,亦金聲玉振之遺意也。”

(2).比喻聲名昭著遠揚。 漢 荀悅 《漢紀·武帝紀五》:“唯天子建中和之極,兼總條貫,金聲玉振。” 唐 李德裕 《仁聖文武至神大孝皇帝真容贊》:“政建中和,金聲玉振。” 太平天囯 洪仁玕 《英傑歸真》:“金聲玉振,天理無不暢之機。”

(3).比喻音韻響亮、和諧。 宋 黃庭堅 《題子瞻書詩後》:“詩就金聲玉振,書成蠆尾銀鉤。” 明 謝榛 《四溟詩話》卷一:“誦之行雲流水,聽之金聲玉振,觀之明霞散綺,講之獨繭抽絲。此詩家四關。” 老舍 《趙子曰》第一:“不用說對朋友們虛恭有禮,就是對僕役們也輕易不說一個髒字;除了有時候茶泡的太淡,酒熱的過火,才金聲玉振的讚美僕役們幾聲:‘混蛋!’”

奔雷

聲響猛烈的雷。 唐 杜甫 《朝》詩之二:“ 巫山 終可怪,昨夜有奔雷。”《水滸傳》第一回:“風過處,向那松樹背後,奔雷也似吼一聲,撲地跳出一隻吊睛白額錦毛大蟲來。”

落落

(1) 形容舉止瀟灑自然;豁達開朗 <落落大方>

(2) 形容跟別人合不來;孤獨 <落落寡合>

(3) 堆積的樣子

落落大滿。——清· 袁枚《黃生借書說》

提綱

(1) 提舉網的總繩

(2) 比喻抓住大的或主要的

(3) 文章、講話等的內容要點

寫發言提綱

衲子

僧人。 宋 黃庭堅 《送密老住五峰》詩:“水邊林下逢衲子,南北東西古道場。” 明 湯顯祖 《南柯記·禪請》:“不去罷。我看衲子們談經説誦的,不在話下。” 清 沉復 《浮生六記·浪遊記快》:“衲子請觀萬年缸,缸在香積廚,形甚巨,以竹引泉灌其內,聽其滿溢,年久結苔厚尺許。”

濟濟

(1).眾多貌。《詩·大雅·旱麓》:“瞻彼 旱 麓,榛楛濟濟。” 毛 傳:“濟濟,眾多也。” 唐 盧綸 《元日早朝呈故省諸公》詩:“濟濟延多士,躚躚舞百蠻。” 鄭觀應 《盛世危言·西學》:“數年之後有不人才濟濟者,吾不信也。” 李劼人 《 * 》第三部第九章:“偌大的廣場,已是人眾濟濟。”

(2).整齊美好貌。《詩·齊風·載驅》:“四驪濟濟,垂轡濔濔。”《隋書·音樂志中》:“昭昭車服,濟濟衣簪。” 元 戴善夫 《風光好》第二折:“空那般衣冠濟濟,狀貌堂堂,卻為甚偏嫌俺妓女,怕見婆娘?”

莊敬貌。濟,通“ 齊 ”。《詩·大雅·公劉》:“蹌蹌濟濟,俾筵俾幾。” 鄭玄 箋:“濟濟,士大夫之威儀也。”《管子·形勢解》:“濟濟者,誠莊事斷也。”《漢書·劉向傳》:“臣聞 舜 命九官,濟濟相讓,和之至也。”《隋書·音樂志上》:“其容穆穆,其儀濟濟。” 宋 司馬光 《乞罷詳定押班札子》:“朝廷不聞肅雍濟濟之風,數有變色分爭之醜,臣竊為陛下惜之。” 孫中山 《香港興中會章程》:“堂堂 * ,不齒於列邦;濟濟衣冠,被輕於異族,有志之士,能不痛心!”

趨風

亦作“趍風”。1.疾行至下風,以示恭敬。《左傳·成公十六年》:“ 郤至 三遇 楚子 之卒,見 楚子 ,必下,免胄而趨風。” 漢 劉向 《新序·善謀一》:“是故 虞卿 一言,而 秦 之震懼趨風,馳指而請備。” 宋 張耒 《答林學士啟》:“ 耒 , 淮 楚 晚進,場屋後來,辱登門墻,嘗備官屬,當趨風於末座,乃首贄於長牋。” 清 吳熾昌 《客窗閒話·雙縊廟》:“縞袂趨風,匹夫之志難奪;紅顏赴義,匹婦之諒可悲。”

(2).引申指瞻仰風采。 宋 曾鞏 《越州賀提刑夏倚狀》:“ 鞏 於此備官,雲初託庇,喜趨風之甚邇,諒考履之惟和。”

(3).聞風而來。 唐 聶夷中 《燕台》詩之一:“自然 樂毅 徒,趨風走天下。何必馳鳳書,旁求向林野。”

(4).引申指追隨仿效。 元 辛文房 《唐才子傳·章碣》:“ 碣 有異才,嘗草創詩律,於八句中,足字平側,各從本韻……自稱變體。當時趨風者亦紛紛而起也。” 明 湯顯祖 《與許仰亭吏部書》:“太學趍風之後,音徽邈綿,南國多年,山川映發。” 清 陳康祺 《郎潛紀聞》卷十三:“見朋輩中鑽研古書,不工制藝者,遇稍解風雅之主司,多以二三場殫洽見收;而一二揣摩時尚,趨風乘沫之士,迄老死不獲知遇。”

解粘去縛

解除粘著和束縛。

手段

(1) 為某種目的採取的方法、措施

為挽救病人的生命,醫院採取了一切可能的手段

(2) 待人處世的不正當方法

欺騙手段

(3) 本領;能耐

他辦事很有手段

雍容

(1) 形容儀態溫文大方

宣為人好威儀,進止雍容。——《漢書·薛宣傳》

雍容有禮

雍容華貴

(2) 舒緩;從容不迫

從車騎,雍容閒雅其都。——《史記·司馬相如列傳》

雍容大方

秋風

秋天的風

要歸

(1).要點所在;要旨。《史記·司馬相如列傳》:“ 相如 雖多虛辭濫説,然其要歸,引之節儉,此與《詩》之風諫何異。”《漢書·藝文志》:“今異家者各推所長,窮知究慮,以明其指,雖有蔽短,合其要歸,亦‘六經’之支與流裔。” 宋 張載 《正蒙·乾稱下》:“彼語雖似是,觀其發本要歸,與吾儒二本殊歸矣。”

(2).總歸。 明 臧懋循 《<元曲選>序二》:“曲本詞而不盡取材焉,如六經語、子史語、二藏語、稗官野乘語,無所不供其採掇,而要歸斷章取義,雅俗兼收,串合無痕,乃悅人耳,此則情詞穩稱之難。”

了卻

了結;辦理好

這就了卻了我的一樁心事

一段

一部分

一段樹幹

勃窣

亦作“ 勃崒 ”。1.匍匐而行;跛行。《文選·司馬相如<子虛賦>》:“於是乃相與獠於蕙圃,媻珊勃窣上金堤。” 李善 注引 韋昭 曰:“媻跚勃窣,匍匐上也。” 宋 陳鵠 《耆舊續聞》卷二:“誰言水北無人到,亦有槃珊勃崒行。” 清 褚人穫 《堅瓠八集·朱文公足疾》:“出門放步人爭看,不是前來勃窣翁。”

(2).猶婆娑。形容才氣橫溢,詞彩繽紛。 南朝 宋 劉義慶 《世說新語·文學》:“ 劉 前進謂撫軍曰:‘下官今日為公得一太常博士妙選。’既前,撫軍與之話言,咨嗟稱善曰:‘ 張憑 勃窣為理窟。’即用為太常博士。” 徐震堮 校箋:“勃窣即婆娑之聲轉。” 金 高士談 《次韻飲嵓夫家醉中作》:“清新 李白 詩能勝,勃窣 張憑 理最玄。” 康有為 《六哀》詩之二:“大哉《仁學》書,勃窣天為驚。”

(3).猶婆娑。紛披貌。 明 劉基 《贈道士蔣玉壺長歌》:“流蘇勃窣垂鏤膺,斒斕駁馬騮駱驓。”

(4).猶婆娑。搖曳貌。 姚錫鈞 《即事效湘綺樓體》詩:“玄譚簾勃窣,清照水委迤。”

理窟

(1).義理的淵藪。謂富於才學。《晉書·張憑傳》:“帝召與語,嘆曰:‘ 張憑 勃窣為理窟。’” 唐 陸龜蒙 《麈尾賦》:“理窟未窮,詞源漸吐。”

(2).指義理的奧秘。 元 侯克中 《挽姚左轄雪齋》詩:“深探理窟得心傳,洞徹先天與後天。” 清 黃宗羲 《徵君沉耕岩墓志銘》:“為文深入理窟而出之清真。”

胸中

心中。多指人的思想境界或精神狀態。《孟子·離婁上》:“胸中正,則眸子瞭焉;胸中不正,則眸子眊焉。”《史記·蘇秦列傳》:“是故明主外料其敵之彊弱,內度其士卒賢不肖,不待兩軍相當而勝敗存亡之機固已形於胸中矣。” 明 王守仁 《泛海》詩:“險夷原不滯胸中,何異浮雲過太空。”《兒女英雄傳》第一回:“臉上一團正氣,胸中自然是一片至誠。”

行行

(1).不停地前行。《古詩十九首·行行重行行》:“行行重行行,與君生別離。” 宋 張孝祥 《鷓鴣天》詞:“行行又入笙歌里,人在珠簾第幾重?” 陳毅 《赴延安留別華中諸同志》詩:“行行過 太行 ,迢迢赴 延安 。”

(2).指情況進展或時序運行。 晉 陶潛 《飲酒》詩之十六:“行行向不惑,淹留遂無成。” 逯欽立 註:“行行,漸漸。” 唐 王建 《行見月》詩:“月初生,居人見月一月行。行行一年十二月,強半馬上看盈缺。”

(3).猶言走一走。《西遊記》第五二回:“ 老君 笑道:‘這猴兒不去取經,卻來我處何乾?’ 行者 道:‘取經取經,晝夜無停;有些阻礙,到此行行。’”

(4).行旅。 宋 梅堯臣 《送毛秘校罷宣城主簿被薦入補令》詩:“以此贈行行,無酒勿我怪。”

(1).每行。 唐 韓愈 《柳溪》詩:“柳樹誰人種?行行夾岸高。” 明 袁凱 《京師得家書》詩:“江水三千里,家書十五行,行行無別語,只道早歸鄉。” 林庚白 《坡行即目》詩:“炊煙燹後行行淚,物價兵間寸寸金。”

(2).各行各業。參見“ 行行出狀元 ”。

剛強負氣貌。《論語·先進》:“ 子路 ,行行如也; 冉有 、 子貢 ,侃侃如也。子樂。” 何晏 集解:“ 鄭 曰:‘樂各盡其性,行行,剛強之貌。’” 唐 元稹 《青雲驛》詩:“上天勿行行,潛穴勿悽悽,吟此青雲諭,達觀終不迷。” 清 蒲松齡 《聊齋志異·仇大娘》:“明日,拘牒已至, 趙 行行殊不置意。”

不患

不用擔憂。《左傳·襄公二十三年》:“為人子者,患不孝,不患無所。” 宋 何薳 《春渚紀聞·古聲遺制》:“不患其器之樸拙,使人援弦促軫,想見太古自然之妙,然後為勝。” 毛 * 《論持久戰》一一三:“這樣一來,官兵一致的目的就達到了,軍隊就增加了絕大的戰鬥力,長期的殘酷的戰爭就不患不能支持。”

知己

(1) 了解、賞識自己

(2) 親密的朋友

海記憶體知己,天涯若比鄰。——唐· 王勃《杜少府之任蜀州》

莫愁前路無知己。——唐· 高適《別董大》

(3) 彼此相互了解而關係密切的

知己話

臨行

將要離開,將要離別

臨行匆匆,不及告別

送行

(1) 送人啟程遠行

到機場送行

(2) 餞行

設宴為他送行

金剛圈

一種用作武器的金屬圈。《初刻拍案驚奇》卷八:“看看至近,一撓鉤搭住,十來個強人手執快刀、鐵尺、金剛圈,跳將過來。”

短歌

(1)

(2) 日文五行詩的固定形式,其第一行與第三行各有五個音節,其它各有七個音節

(3) 形式短小的漢語古典歌行詩

須要

客觀情況要求一定要

寫文章須要真實、準確

十數

(1).十個等級(的人)。數,等差。《國語·鄭語》:“建九紀以立純德,合十數以訓百體。” 韋昭 註:“ 賈 、 唐 云:‘十數,自王以下位有十等:王臣公,公臣大夫,大夫臣士,士臣皁,皁臣輿,輿臣隸,隸臣僚,僚臣僕,僕臣臺……合此十數之位,以訓導百官之體。’”此指王、公等十個等級。

(2).猶言十多;十幾。表示較多。《莊子·德充符》:“婦人見之,請於父母曰:‘與為人妻寧為夫子妾’者,十數而未止也。” 成玄英 疏:“婦人美其才德,競為其媵妾,十數未止。”《後漢書·荀彧傳》:“又欲授以正司, 彧 使 荀攸 深自陳讓,至於十數,乃止。” 晉 杜預 《<春秋左氏傳>序》:“古今言 左氏 《春秋》者多矣。今其遺文可見者十數家,大體轉相祖述。”《水滸傳》第一回:“門上使著肐膊大鎖鎖著,交叉上面貼著十數道封皮。”

長句

唐人習慣稱七言古詩為長句

因為長句,歌以贈之。——唐· 白居易《琵琶行(並序)》

只消

只需要

別著急,只消再等幾分鐘就能弄完

兩言

三言兩語。謂少量幾句話。《史記·平原君虞卿列傳》:“從之利害,兩言而決耳。今日出而言從,日中不決,何也?”

金毛

指佛教所謂 文殊世尊 所乘的金毛獅子。 唐 劉禹錫 《送僧仲剬東遊兼寄呈靈澈上人》詩:“晴空禮拜見真像,金毛五髻卿雲間。” 宋 蘇軾 《重請戒長老住石塔疏》:“大士未曾説法,誰作金毛之聲,眾生各自開堂,何關石塔之事。” 金 李遹 《獅子峰》詩:“雲開正使金毛現,子細看來是石頭。”

獅子

(1).猛獸名。體大雄壯,身毛呈棕黃色,尾端生叢毛。雄獅頸部有長鬣。產於 非洲 和 亞洲 西部。捕食羚羊、斑馬、長頸鹿等動物,吼聲很大,有“獸王”之稱。 漢 荀悅 《漢紀·武帝紀三》:“ 烏弋國 去 長安 萬五千三百里,出獅子、犀牛。” 唐 元稹 《西涼伎》詩:“獅子搖光毛彩豎,胡騰醉舞筋骨柔。”《水滸傳》第十五回:“拳打來,獅子心寒;腳踢處,蚖蛇喪膽。”

(2).指獅子補。 明 沉德符 《野獲編補遺·兵部·武弁僭服》:“今武弁所衣繡胸,不循欽定品級,概服獅子。”參見“ 獅子補 ”。

翻身

(1) 翻轉身體

(2) 比喻從受壓迫、受剝削的情況下解放出來

翻身戶

(3) 比喻改變落後面貌或不利處境

打了個翻身仗

個是

這是。 唐 寒山 《詩》之一八八:“飽食腹膨脝,箇是痴頑物。” 宋 楊萬里 《過虎頭磯》詩:“ 真陽峽 里君須記,箇是 瞿塘 灧澦堆 。” 清 曹寅 《柳村畫荷花長幅戲題》詩之三:“箇是 吳 儂説 吳 好, 莫愁湖 畔 石頭城 。”

叢林

(1) 樹林

叢林戰

(2) 和尚聚居修行的處所,後泛指大寺院

魯智深回到叢林選佛場中禪床上,撲倒頭便睡。——《水滸傳》

出人

(1).超出眾人。《商君書·畫策》:“凡人主德行非出人也,知非出人也,勇力非過人也。” 南朝 宋 劉義慶 《世說新語·賞譽》:“諺曰:‘ 揚州 獨步 王文度 ,後來出人 郄嘉賓 。’” 宋 司馬光 《縉雲縣尉張君墓志銘》:“君性嗜學,年十五,志節已皦皦出人。” 明 楊慎 《丹鉛總錄·史籍·出人不遠》:“飽食終日而不學,豈能過人乎?出人,如古言:加人一等;後世言:出人一頭地。”

(2).到刑場 * 。《水滸傳》第四十回:“我們衝州撞府,那裡不曾去,到處看出人。便是京師天子 * 也放人看。”《揚州評話選·揚州劫法場》:“這個小囚囊的再壞不得,每次出人,他都是跟我爭,我要殺這個,他也要殺這個。” 阿英 《流離》二:“ 漢口 今天被捕的人比昨天更多。每天早晨都要‘出人’,時間在五點左右。”

不日

不幾天;不久(限用於未來)

我不日到京,請準備住處

哮吼

(1).野獸吼叫。 晉 張華 《博物志》卷三:“師子哮吼奮起,左右鹹驚。” 唐 薛用弱 《集異記·丁岩》:“虎則跳躍哮吼,怒聲如雷。” 清 趙翼 《檐曝續記·西山煤》:“虎性急不耐煩,滾愈急,輙哮吼而死。”

(2).泛指大聲喊叫。《西遊記》第二七回:“ 孫大聖 布施手段,舞著鐵桿,哮吼一聲,諕得那狼蟲顛竄,虎豹奔逃。”

(3).指器物發出聲響。 唐 羅鄴 《早發宜陵即事》詩:“青萍委匣休哮吼,未有恩讐擬報誰?” 宋 陸游 《圓通寺建僧堂疏》:“木魚哮吼,千僧閣也在下風;露柱證明,九梁星直須退步。”

(4).謂聲威震懾。 漢 桓譚 《新論》:“ 周亞夫 嚴猛哮吼,可謂國之大將。” 清 吳從先 《妓虎傳》:“ 鄴下 以文章哮吼人,人目之為繡虎。”

(5).病症名。《醫宗金鑒·雜病心法要訣·喘吼總括》“喘則呼吸氣急促,哮則喉中有響聲”註:“呼吸氣出急促者,謂之喘急。若更喉中有聲響者,謂之哮吼。”參見“ 哮喘 ”。

五葉

(1).指人參。 唐 溫庭筠 《寄周繇求人參》詩:“九莖仙草真難得,五葉靈根許惠無。” 唐 陸龜蒙 《謝友人惠人參》詩:“五葉初成椵樹陰, 紫團峰 外即 雞林 。”參閱 明 李時珍 《本草綱目·草一·人參》。

(2).五個花瓣。 宋 馬永卿 《懶真子·箬下酒五酘酒》:“‘桃花上面紅’,謂五羖酒取桃花五葉也。”

(3).五代,五世。 唐 梁肅 《述初賦》:“播五葉而逮予,垂慎身之芳烈。”《舊唐書·禮儀志三》:“朕接統千歲,承光五葉。”

一花

(1).開花一次。舊題 漢 郭憲 《洞冥記》卷二:“ 塗山 之背,梨大如升,或雲斗,紫色,千年一花,亦曰 紫輕梨 。” 晉 王嘉 《拾遺記·軒轅黃帝》:“有石渠青色,堅而甚輕,從風靡靡,覆其波上,一莖百葉,千年一花。” 清 俞樾 《春在堂隨筆》卷三:“然則鐵樹開花初無定歲,但必數十年始一花耳。”

(2).謂銅錢五枚。舊時計數,常以“五”進。《通俗編·數目》引 明 李翊 《俗呼小錄》:“數錢以五文為一花。”

天地

(1) 天和地。指自然界和社會

天地山川。——宋· 王安石《游褒禪山記》

天地之聞。——清· 黃宗羲《原君》

天地之大

震動天地。——明· 張溥《五人墓碑記》

(2) 比喻人們活動的範圍

(3) 指天地之間,自然界

天地之精也。——《呂氏春秋·慎行論》

天地百法乎。——清· 洪亮吉《治平篇》又

天地調劑之法也。

天地不能生人。

天地之所以養人也。

詩詞推薦

頌原文_頌的賞析_古詩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