名句出處
出自清代乾隆的《登玉符最高峰得四百字》
全文:
春巡氣尚寒,有興未登眺。
清和茲返轡,日長況早到。
宇宙最奇處,空過山靈譙。
設如逢炎暄,揮汗亦何要。
時景值佳會,況鮮幾務告。
邂逅不可失,一暢智仁樂。
園北啟便門,不必命旌纛。
肩輿陟崇椒,林鳥為前導。
嶊崣羅疏峰,威紆列層嶠。
陡壁若無路,一線穿林徼。
或如田見龍,或如霧隱豹。
或雄以猙獰,或深以窅窱。
或秀若丹青,或壯若廊廟。
樹抱石為胎,泉飛峽成調。
山花霏細芳,山禽遞幽噪。
歷歷所攬結,朗朗開懷抱。
舍輿還進步,何藉筇屐趠。
初至半室岩,厜㕒似棚窖。
方床儼維摩,不著天花落。
為想詩僧逸,頓息塵緣鬧。
躡險捫煙蘿,洞有白雲號。
膚寸一脈起,澤應三農禱。
證盟功德頂,調御真古貌。
巢鶴最高處,仙胎宛可召。
應接乃無暇,奇觀供四照。
南瞻日觀峰,是我昨所造。
北睇鵲華翠,雲中辨隱約。
其東朗公近,疑聽錫聲摽。
惟西乃豁開,來路盤崖隩。
已覺鮮其匹,便欲觀其竅。
設匪片時勞,安識無窮妙。
蒼然日色暮,歸路尋茜峭。
憶昔可公輩,別傳西竺教。
想亦巢許流,林泉寄笑傲。
侵尋事莊嚴,逐末吁可笑。
其師若有知,弗許頭應掉。
有為法終幻,成壞像相詔。
猶然冀施檀,雲有福田報。
松塢坐靜觀,萬緣信誰覺。
忘物我未能,吟懷且推敲。
參考注釋
膚寸
(1).古長度單位。一指寬為寸,四指寬為膚。《公羊傳·僖公三十一年》:“膚寸而合。” 何休 註:“側手為膚,案指為寸。”
(2).借指下雨前逐漸集合的雲氣。 晉 張協 《雜詩》之九:“雖無箕畢期,膚寸自成霖。” 唐 王昌齡 《悲哉行》:“長雲數千里,倐忽還膚寸。” 宋 黃庭堅 《放言》詩之五:“微雲起膚寸,大蔭彌九州。” 清 鄭廷暘 《天香·淡巴菰和樊榭》詞:“縈霧難分,撩雲不定,也同膚寸俄泛。”參見“ 膚寸而合 ”。
(3).比喻極小或極少。《戰國策·秦策三》:“昔者, 齊 人伐 楚 ,戰勝,破軍殺將,再辟千里,膚寸之地無得者,豈 齊 不欲地哉,形弗能有也。” 宋 王安石 《和平甫舟中望九華山》之一:“尚無膚寸功,豈免竊食嫌。” 清 劉鑾 《五石瓠·盆景》:“今人以盆盎閒樹石為玩,長者屈而短之,大者削而約之,或膚寸而結果實,或咫尺而蓄魚蟲,概稱盆景。”
一脈
亦作“一脈”。1.河流或山脈的一支。 宋 惠洪 《同超然無塵飯柏林寺分題得栢字》:“勿輕一脈微,去漲萬頃澤。” 清 龔自珍 《己亥雜詩》之八:“ 太行 一脈走蝹蜿,莽莽畿西虎氣蹲。” 許地山 《換巢鸞鳳》:“ 和鸞 所住的屋子靠近山邊,屋後一脈流水,四圍都是竹林。”
(2).猶言一線,一縷。多用於連貫相承的事物。 元 張養浩 《秋日梨花》詩:“只知秋色千林老,爭信陽和一脈存。” 明 李贄 《與焦弱侯書》:“不知 孔子 教澤之遠,自然遍及三千七千,乃至萬萬世之同守斯文一脈者。” 清 萬玉卿 《瀟湘怨·撰誄》:“到今日呵,知他一脈情腸,兩下各千迴百折。” 魯迅 《華蓋集·忽然想到一》:“去年 北京 戒嚴時亦嘗恢復殺頭,雖延國粹於一脈乎,而亦不可謂非天下奇事之三也。”
(3).親族、師弟、詩文等前後相承的一系。《二刻拍案驚奇》卷三:“﹝ 娃娘 ﹞亦且認是自家中表兄妹一脈,甜言軟語,更不羞澀。” 清 鄭燮 《范縣署中寄舍弟墨》:“南門六家, 竹橫港 十八家, 下佃 一家,派雖遠,亦是一脈。” 清 阮元 《書梁昭明太子文選序後》:“是《四書》排偶之文,真乃上接 唐 、 宋 四六為一脈,為文之正統也。”
(4).中醫指一種脈象。《素問·陰陽別論》“凡陽有五,五五二十五陽” 唐 王冰 註:“五陽謂五臟之陽氣也。五臟應時,各形一脈,一脈之內,包總五臟之陽,五五相乘,故二十五陽也。”
三農
(1).古謂居住在平地、山區、水澤三類地區的農民。後泛稱農民。《周禮·天官·大宰》:“一曰三農,生九穀。” 鄭玄 注引 鄭司農 云:“三農,平地、山、澤也。” 唐 白居易 《賀雨》詩:“宥死降五刑,己責寬三農。” 清 侯方域 《代三省督府張公祈雨文》:“茲土而五月不雨,三農之失其業者,號呼之聲日徹於耳,某心竊憂焉。”
(2).指春、夏、秋三個農時。 漢 張衡 《東京賦》:“三農之隙,曜威中原。”《北史·薛辯傳》:“命立庠序,教以詩書,三農之暇,悉令受業。”
乾隆名句,登玉符最高峰得四百字名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