幾欲攜家謀卜築,草茅無地得誅編

張仲深答天民韻三首·其三

名句出處

出自元代張仲深的《答天民韻三首·其三》

全文:
朱岩溪上水如天,花氣熏人晝欲然。
山意生成歸草木,春心飛躍見魚鳶。
酒邊豪句多千首,客里慳囊罄一錢。
幾欲攜家謀卜築,草茅無地得誅編

張仲深詩詞大全

參考注釋

卜築

擇地建築住宅,即定居之意。《梁書·外士傳·劉訏》:“﹝ 劉訏 ﹞曾與族兄 劉歊 聽講於 鐘山 諸寺,因共卜築 宋熙寺 東澗,有終焉之志。” 唐 孟浩然 《冬至後過吳張二子檀溪別業》詩:“卜築依自然, 檀溪 不更穿。”《明史·唐順之傳》:“﹝ 唐順之 ﹞卜築 陽羨山 中,讀書十餘年。” 清 趙翼 《華峒》詩:“他年擬抽簪,卜築於此寄。”

草茅

亦作“ 草茆 ”。亦作“艸茅”。1.雜草。《楚辭·卜居》:“寧誅鋤草茅以力耕乎?將游大人以成名乎?” 唐 杜甫 《奉酬嚴公寄題野亭之作》詩:“枉沐旌麾出城府,草茅無徑欲教鋤。” 清 唐甄 《潛書·柅政》:“雖無不肖攘民之事,而視民若忘,等於草茅。”

(2).草野;民間。多與“朝廷”相對。《儀禮·士相見禮》:“凡自稱於君,士大夫則曰下臣,宅者在邦則曰市井之臣,在野則曰草茅之臣。”《梁書·張弘策傳》:“英雄今何在?為已富貴,為在草茅?” 宋 歐陽修 《上范司諫書》:“夫布衣韋帶之士,窮居草茅,坐誦書史,常恨不見用。” 清 侯方域 《朋黨論下》:“朝廷有頑鈍無恥之大臣,而後草茅有激濁揚清之名士。”《醒世姻緣傳》第一回:“分明是草茆兒戲,到像 細柳 規模。”

(3).在野未出仕的人;平民。《新唐書·馬周傳贊》:“ 周 之遇 太宗 ,顧不異哉!由一介草茅言天下事。” 章炳麟 《秦政記》:“建國之主,非起於艸茅,必拔於搢紳也。” 吳晗 《朱元璋傳》第二章三:“﹝ 劉基 ﹞以 賈誼 、 屈原 自比,怨 元 朝政府不用草茅,不問採薇,自艾自嘆。”

(4).比喻鄙陋微賤。 唐 陳子昂 《為宗舍人謝贈物表》之二:“自國之寵貴,未聞此榮。草茅孤臣,何以堪處!”

(5).比喻淺陋微賤的人。 宋 曾鞏 《與杜相公書》:“閤下以舊相之重,元老之尊,而猥自抑損,加禮於草茆之中,孤煢之際。” 宋 曾鞏 《福州謝到任表》:“草茆弱質,素依及物之仁;犬馬微誠,終冀因心之恕。”

無地

(1).沒有地方;沒有土地。《戰國策·趙策三》:“來年 秦 復求割地,王將予之乎?不與,則是棄前貴而挑 秦 禍也;與之,則無地而給之。”《淮南子·泰族訓》:“春雨之灌萬物也,渾然而流,沛然而施,無地而不澍,無物而不生。”

(2).沒有大地。 漢 揚雄 《法言·孝至》:“父母,子之天地歟!無天何生?無地何形?”

(3).猶言看不見地面。形容位置高渺或範圍廣袤。《楚辭·遠遊》:“下崢嶸而無地兮,上寥廓而無天。視儵忽而無見兮,聽惝怳而無聞。”《文選·王屮<頭陀寺碑文>》:“飛閣逶迤,下臨無地。” 張銑 註:“言閣高下臨,見地若無也。”《何典》第一回:“一面正臨著苦海,真是上徹重霄,下臨無地。”

(4).猶言至極;不盡。形容無限喜愛、惶恐、驚喜、感愧等感情。 南朝 梁 任昉 《<王文憲集>序》:“若乃統體必善,綴賞無地;雖 楚 趙 羣才, 漢 魏 眾作,曾何足雲!” 唐 劉禹錫 《謝分司東都表》:“伏奉今月十九日制書,授臣太子賓客,分司東都者,寵命自天,戰越無地。”《三國志平話》卷上:“ 曹操 讀罷書,歡喜無地。” 冰心 《寄小讀者》五:“我感激至於無地。”

張仲深名句,答天民韻三首·其三名句

詩詞推薦

幾欲攜家謀卜築,草茅無地得誅編 詩詞名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