名句出處
出自清代乾隆的《倪瓚獅子林圖》
全文:
借問獅子林,應在無何有。
西天與震旦,不異反覆手。
倪子具善根,宿習摩竭受。
蒼蒼圖樹石,了了離塵垢。
聲徹大千界,如是獅子吼。
參考注釋
倪子
方言。兒子。《海上花列傳》第十二回:“倒要想養倪子哉!”
善根
佛教語。梵語意譯。謂人所以為善之根性。善根指身、口、意三業之善法而言,善能生妙果,故謂之根。《維摩詰經·菩薩行品》:“護持正*法,不惜軀命;種諸善根,無有疲厭。” 南朝 陳 徐陵 《上智者禪師書》:“既善根微弱,冀願力莊嚴。” 唐 柳宗元 《送文暢上人登五台遂遊河朔序》:“道源生知,善根宿植。”《舊唐書·高祖紀》:“弘宣勝業,修植善根。”
宿習
(1).謂長久地學習積累。 漢 王充 《論衡·逢遇》:“學不宿習,無以明名。”
(2).平素所學習的;預先誦習過的。《冊府元龜》卷九五一引 宋 陶岳 《五代史補》:“ 郭忠恕 ,七歲童子及第,富有文學,尤工篆隸。嘗有人於 龍山 得鳥跡篆, 忠恕 一見,輒誦如宿習。”《宋史·李穀傳》:“﹝ 李穀 ﹞發憤從學,所覽如宿習。”
(3).佛教指前世具有的習性。 唐 劉禹錫 《送宗密上人歸南山草堂寺因詣河南尹白侍郎》詩:“宿習脩來得慧眼,多聞第一卻忘言。自從七祖傳心印,不要三乘入便門。”《敦煌變文集·大目乾連冥間救母變文》:“ 羅卜 三周禮畢,遂即投仏出家,丞(承)宿習因聞法證﹝得阿羅﹞漢果。” 宋 莊季裕 《雞肋編》卷下:“天下之事,有不學而能者,儒家則謂之天性, 釋 氏則以為宿習,其事甚眾: 唐 以文稱,如 白樂天 七月而識‘之’、‘無’二字, 權德輿 三歲知變四聲,四歲能為詩。”
(4).舊日的積習。 宋 陸游 《永日無一事作詩自詒》:“得非閔我老,作意鐫其頑。掃除盡宿習,使得終日閒。”
摩竭
(1).亦作“ 摩伽羅 ”。梵語makara的譯音。大魚;鯨魚。 北魏 楊衒之 《洛陽伽藍記·聞義里》:“ 河 西岸有如來作摩竭大魚,從河而出,十二年中以肉濟人處,起塔為記,石上猶有魚鱗紋。”《翻譯名義集·畜生》:“摩竭,或摩伽羅,此雲鯨魚。雄曰鯨,雌曰鯢。大者長十餘里。” 清 厲荃 《事物異名錄·水族·鯨》:“《華夷志》:‘海中大魚口可容舟,其名曰摩竭。’按,摩竭,梵語,即鯨魚也。”
(2).古代 印度 摩伽陀國 (Magadha)的省稱。在今 比哈爾邦 南部,是早期佛教的中心。 南朝 齊 王屮 《頭陀寺碑文》:“掩室 摩竭 ,用啟息言之津;杜口 毗邪 ,以通得意之路。”
乾隆名句,倪瓚獅子林圖名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