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蓮初架壑,勝地已聲聞

佘翔和汪司馬寄題仙岩詩為雲池上人作

名句出處

出自明代佘翔的《和汪司馬寄題仙岩詩為雲池上人作》

全文:
青蓮初架壑,勝地已聲聞
未得瞻花雨,徒然想法雲。
幽愁歸自在,究竟總無文。
所願從師去,醍醐乞幾分。

佘翔詩詞大全

參考注釋

青蓮

(1).青色蓮花。瓣長而廣,青白分明。 南朝 梁 江淹 《蓮花賦》:「發青蓮於王宮,驗奇花於陸地。」 胡之驥 註:「 觀音大士 生於王宮,坐青蓮花上。」 唐 玄奘 《大唐西域記·呾叉始羅國》:「掬除灑掃,塗香散花,更採青蓮,重布其地,惡疾除愈,形貌增妍,身出名香,青蓮同馥。」

(2).指像青蓮一樣的顏色。 南朝 梁元帝 《玄覽賦》:「紫紺之堂臨水,青蓮之臺帶風。」

(3).喻佛眼。 北周 庾信 《秦州天水郡麥積崖佛龕銘序》:「從容滿月,照耀青蓮。」 倪璠 註:「《維摩經》曰:『目浄修廣如青蓮。』」 宋 蘇轍 《魏佛狸歌》:「青蓮湛然俛下視,擊鉦卷斾抽行營。」《古尊宿語錄》卷十一:「上堂云:青蓮視瞬已多繁, 迦葉 微微笑自謾。」

(4).佛教以為蓮花清淨無染。故常用以指稱和佛教有關的事物。(1)指佛寺。 唐 劉長卿 《戲贈乾越尼子歌》:「亭亭獨立青蓮下,忍草禪枝繞精舍。」 宋 蘇軾 《同王勝之游蔣山》詩:「朱門收畫戟,紺宇出青蓮。」自註:「 荊公 宅已為寺。」 明 高啟 《題黃鶴仙人畫》詩:「緑桂騷人宅,青蓮釋子*宮。」(2)指佛經。 唐 劉禹錫 《聞董評事疾因以書贈》詩:「繁露傳家學,青蓮譯梵書。」 清 鈕琇 《觚賸續編·妙霓》:「以是口誦青蓮,虔皈摩朅;手裁紫鳳,巧邁因祗。」(3)猶淨土。佛家所謂極樂世界。 唐太宗 《為戰陣處立寺詔》:「望法鼓所振,變炎火於青蓮;清梵所聞,易苦海於甘露。」 明 陳汝元 《金蓮記·湖賞》:「紫綬金章,錮蔽了白馬青蓮舊路。」 清 蒲松齡 《聊齋志異·續黃粱》:「僧曰:『修德行仁,火坑中有青蓮。』」

(5).指 九華山 。 九華山 在 安徽省 青陽縣 南二十里,舊名 九子山 。九峰猶如蓮花削成,故稱 九華山 。 唐 曹唐 《望九華寄池陽杜員外》詩:「差差玉劍寒鋩利,褭褭青蓮翠葉重。」 明 周湞 《舟中望九華山》詩:「刻削冠青蓮,雕鏤矗丹筍。」 清 吳瞻泰 《自題蓮花峰頂試泉圖》詩:「萬仞青蓮上,梯云為試泉。」

(6).見「 青蓮居士 」。

勝地

著名的景色宜人的地方

承德避暑山莊是我國北方的一個避暑勝地

聲聞

(1).亦作「 聲問 」。音信。《國語·越語上》:「寡君 句踐 乏無所使,使其下臣 種 ,不敢徹聲聞於天王。」《呂氏春秋·贊能》:「 孫叔敖 、 沉尹莖 相與友, 叔敖 游於 郢 三年,聲問不知,修行不聞。」《漢書·蘇武傳》:「前發 匈奴 時, 胡 婦適產一子 通國 ,有聲問來,願因使者致金帛贖之。」《北史·儒林傳下·劉炫》:「 炫 與妻子,相去百里,聲聞斷絶。」 宋 沉括 《夢溪筆談·謬誤》:「 丁晉公 之逐,士大夫遠嫌,莫敢與之通聲問。」 范文瀾 蔡美彪 等《中國通史》第三編第四章第一節:「 唐 北庭 節度使 李元忠 、 安西 四鎮留後 郭昕 率將士守境,與朝廷聲問中斷。」

(2).亦作「 聲問 」。名聲。《荀子·大略》:「德至者色澤洽,行盡而聲問遠。」《韓非子·內儲說上》:「子聞寡人之聲聞,亦何如焉?」《三國志·蜀志·許靖傳》「 南陽 宋仲子 於 荊州 與 蜀郡 太守 王商 書」 裴松之 注引 晉 陳壽 《益州耆舊傳》:「 商 字 文表 , 廣漢 人,以才學稱,聲問著於州里。」 唐 玄奘 《大唐西域記·健馱邏國》:「﹝論師﹞少好學,有才辯,聲聞遐被,法俗歸心。」 宋 沉遼 《真覺開堂》:「自諸祖述作已達者,皆著聲問。」 清 曹寅 《題雲辨上人小照》詩:「行識自來矜色相,聲聞何惜證飛仙。」參見「 聲聞過情 」。

梵文意譯。佛家稱聞佛之言教,證四諦之理的得道者。常指羅漢。《大乘義章》卷十七:「觀察四諦而得道者,悉名聲聞。」《大乘義章》卷十七:「從佛聲聞而得道者,悉名聲聞。」《敦煌變文集·維摩經押座文》:「五百聲聞皆被訶,住相法空分取證。」

佘翔名句,和汪司馬寄題仙岩詩為雲池上人作名句

詩詞推薦

青蓮初架壑,勝地已聲聞 詩詞名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