名句出處
出自清代乾隆的《題徐賁眠雲軒圖用高季迪韻》
全文:
明季能詩家,孰與渤海儔。
偶然披此圖,喜復晤青邱。
紗幮對快晴,爽風盪輕裯。
胡乃滃勃雲,不離几案頭。
妙哉施可堂,眠雲意何悠。
幼文圖成之,老筆殊難侔。
昔讀大全集,曠若乘虛舟。
末由涉其籓,如望滄瀛洲。
是詩久成誦,叫絕杯屢浮。
乃今見手跡,動我逸興幽。
由來出倫材,美備原可求。
詩情鳥雲飛,字法龍空游。
適然成三絕,展卷不忍收。
曾聞白雲亭,高躅傳郭休。
亦越浮雲詩,閒澹憶蘇州。
古人渺其遠,誰能勝一籌。
正如彼行雲,蹤跡難延留。
雲留固已佳,與之偕由由。
雲去亦云得,絕無得失愁。
虛堂清晝閒,無夢尋莊周。
拈來一賡韻,詎論工與不。
惟以紀時日,乾隆丙寅秋。
參考注釋
詩家
(1).研究《詩經》的專家。 漢 王充 《論衡·謝短》:“問《詩》家曰:‘《詩》作何帝王時也?’”
(2).猶詩人。 唐 杜甫 《哭李尚書》詩:“史閣行人在,詩家秀句傳。” 元 吳萊 《浦陽十景·南江夕照》詩:“偶出官橋倚落曛,詩家觸景謾紛紛。”《人民文學》1979年第9期:“而 凌雲山 的雄秀更打動過 宋 代詩家 蘇東坡 。”
孰與
(1).與誰。《公羊傳·宣公十五年》:“ 莊王 曰‘子去我而歸,吾孰與處於此?吾亦從子而歸爾。’”《史記·孟嘗君列傳》:“ 齊 無 秦 ,則天下集 齊 , 親弗 必走,則 齊王 孰與為其國也!”《新唐書·韓翃傳》:“時有兩 韓翃 ,其一為刺史,宰相請孰與, 德宗 曰:‘與詩人 韓翃 。’” 元 王實甫 《西廂記》第四本第三折:“人生長遠別,孰與最關親?不遇知音者,誰憐長嘆人?”
(2).猶言何如。意謂還不如,常用於反詰語氣。《荀子·天論》:“大天而思之,孰與物畜而制之!從天而頌之,孰與制天命而用之!” 漢 班固 《東都賦》:“且夫僻界 西戎 ,險阻四塞,脩其防禦,孰與處乎土中。”《周書·杜杲傳》:“若使 齊 寇乘之,則彼此危矣。孰與心忿悔禍,遷慮改圖。”
(3).比對方怎么樣,表示疑問語氣。用於比照。《墨子·耕柱》:“ 巫馬子 謂 子墨子 曰:‘鬼神孰與聖人明智?’”《戰國策·齊策一》:“我孰與城北 徐公 美?”《史記·范雎蔡澤列傳》:“功彰萬里之外,聲名光輝傳於千世,君孰與 商君 、 吳起 、大夫 種 ?” 宋 王安石 《酬王濬賢良松泉二詩·松》:“試問蒼官值歲寒,戴白孰與蒼然好?” 明 徐渭 《自為墓志銘》:“不知古文士以入幕操潔而死者眾矣,乃 渭 則自死,孰與人死之?”
渤海
(1).我國的內海,位於 遼 、 冀 、 魯 、 津 三省一市間,東至 遼東半島 南端,南至 山東半島 北岸。《莊子·說劍》:“繞以 渤海 ,帶以 常山 。”《史記·秦始皇本紀》:“上親禪 高里 ,祠后土,臨 渤海 。” 唐 駱賓王 《浮查》詩:“ 渤海 三千里,泥沙幾萬重。”
(2).我國 唐 代以 靺鞨 族為主體所建的政權。 唐 蘇鶚 《杜陽雜編》卷下:“ 渤海 貢馬腦樻、紫瓷盆。”《新唐書·北狄傳·渤海》:“ 渤海 ,本 粟末 靺鞨 附 高麗 者,姓 大 氏。” 宋 岳飛 《申省承州捷狀》:“所有逐次生擒 女真 、 契丹 、 渤海 、 漢 兒軍 高太保 等。” 范文瀾 蔡美彪 等《中國通史》第四編第三章第一節:“ 渤海 部又東奔 挹婁 故地 東牟山 ,酋長 大*祚*榮 建國自立,稱 震國王 。七一二年, 唐睿宗 封 大*祚*榮 為 忽汗州 都督、 勃海 郡王,後世遂號 渤海 。”
乾隆名句,題徐賁眠雲軒圖用高季迪韻名句
名句推薦
勝國巡遊地,孤城有廢宮
洪昇《京東雜感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