名句出處
出自宋代呂陶的《朝陰》
全文:
朝陰晝多雨,少見日有光。
四顧天地慘,萬物皆茫茫。
占書久不讀,何暇推雨暘。
試以人事說,訝此非吉祥。
日者人君象,照臨及遐荒。
豈容一物掩,有若自晦藏。
明主躬聽斷,萬事付紀綱。
賞罰信且必,威令非不強。
天子報應間,安得陰侵陽。
疑是蠻寇起,勢力殊猖狂。
王師僅四萬,靈旗指邊疆。
州郡少羨卒,饋挽須丁黃。
父子罷斂穫,女妻急縫裳。
老母哭不忍,痴兒亦徬徨。
將行痛訣別,意謂趨死鄉。
小憂止竄匿,大患在殺傷。
蜀人不慣此,聞者皆倉惶。
所以作霾霧,終日爭飄颺。
秋毫與天地,自古不比方。
中國及夷獠,何足校短長。
帷幄巳坐勝,虎貔誰可當。
天威一掃蕩,不使存微芒。
何時捷書至,喜聲復鏘鏘。
霄漢忽開霽,金烏欲飛翔。
登高賦常武,注目瞻扶桑。
此願殊未適,百憂滿羈腸。
參考注釋
老母
(1).年老的母親。《戰國策·齊策四》:“ 孟嘗君 問:‘ 馮公 有親乎?’對曰:‘有老母。’” 宋 曾鞏 《福州上執政書》:“誠以 鞏 年六十,老母年八十有八。老母寓食京師,而 鞏 守 閩 越 。” 元 耶律楚材 《思親》詩之二:“故園屈指八千里,老母行年六十餘。”《水滸傳》第四二回:“老母平生只愛清幽,吃不得驚諕,因此不敢取來。”
(2).泛指老婦。《百喻經·老母捉熊喻》:“昔有一老母在樹下臥,熊欲來搏,爾時老母遶樹走避。”《魏書·張讜傳》:“ 高宗 曰:‘南人奇好,能重室家之義,此老母復何所任,乃能如此致費也。’”
不忍
(1).不忍心,感情上覺得過不去。《穀梁傳·桓公元年》:“先君不以其道終,則子弟不忍即位也。”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:“吾騎此馬五歲,所當無敵,嘗一日行千里,不忍殺之。”
(2).不忍耐;不忍受。《論語·衛靈公》:“巧言亂德,小不忍則亂大謀。” 晉 乾寶 《搜神記》卷十二:“ 阮士瑀 傷於虺,不忍其痛,數嗅其瘡。” 宋 蘇軾 《休兵久矣而國用日困策》:“不忍藥石之苦、針砭之傷,一旦流而入於骨髓,則愚恐其苦之不止於藥石,而傷之不止於針砭也。”
(3).不收斂。《楚辭·離騷》:“ 澆 身被服強圉兮,縱慾而不忍。” 漢 朱浮 《為幽州牧與彭寵書》:“高論 堯 、 舜 之道,不忍 桀 、 紂 之性,生為世笑,死為愚鬼,不亦哀乎?”
(4).不能忍受;不願意。《孟子·離婁下》:“我不忍以夫子之道,反害夫子。”《史記·亷頗藺相如列傳》:“ 相如 素賤人,吾羞,不忍為之下。”《三國志平話》卷上:“﹝妻子﹞到於庵門,見學究疾病,不忍見之,用手掩口鼻,斜身與學究飯吃。”
(5).捨不得。 清 李漁 《閒情偶寄·詞曲》:“予初閲時,不忍釋卷。” 清 趙翼 《甌北詩話·白香山詩》:“﹝ 香山 詩﹞古體則令人心賞意愜,得一篇輒愛一篇,幾於不忍釋手。” 郭小川 《木瓜樹的風波》詩:“此刻呀,他還不忍和同志們告別。”
痴兒
(1).俗言庸夫俗子。 宋 黃庭堅 《登快閣》詩:“痴兒了卻公家事, 快閣 東西倚晚晴。” 清 昭槤 《嘯亭雜錄·太宗伐明》:“帝笑曰:‘城中痴兒取之若反掌耳。’”
(2).天真無知的人。多指少年男女。 唐 杜甫 《百憂集行》:“痴兒不知父子禮,叫怒索飯啼門東。” 宋 陸游 《對食》詩:“痴兒自墮闍黎計,歡喜聞鐘已過齋。”《紅樓夢》第五回:“ 警幻 見 寳玉 甚無趣味,因嘆:‘痴兒竟尚未悟。’”
徬徨
1.徘徊。來回行走。《國語·吳語》:“王親獨行徬徨於山林之中。”《文選·班固<西都賦>》:“既懲懼於登望,降周流以徬徨。”徬,一本作“ 彷 ”。 高步瀛 李 注義疏:“徬徨、彷徨、方皇、房皇並同。” 唐 穀神子 《博異志·蘇遏》:“一更已後,未寢,出於堂,徬徨而行。”
2.徘徊。心神不寧貌。 明 李東陽 《夜過仲家淺閘》詩:“我時兀坐驚舂撞,攬衣而起心徬徨。” 巴金 《新生》:“我拚命掙扎了許久,急得汗出如漿,心也徬徨無主,好像真正到了死的境地。”
呂陶名句,朝陰名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