名句出處
出自清代乾隆的《含經堂即事》
全文:
又落階前幾葉蓂,溫暾曦影晃窗欞。
卑宮豈是吾無間,陋室斯非德未馨。
橫策欲觀幾欣淨,舒箋待詠筆還停。
一篇無逸猶慚若,何況五三及六經。
參考注釋
一篇
(1).古時文字皆著之於竹簡,用牛皮編串如冊,是為一篇。後因稱首尾完整的文字為一篇。《墨子·明鬼下》:“聖人一尺之帛,一篇之書。” 漢 王充 《論衡·本性》:“如此則性各有陰陽,善惡在所養焉,故 世子 作養書一篇。” 唐 元稹 《酧白學士代書》詩:“一篇從日下,雙鯉送天涯。” 金 元好問 《遣興》詩:“一篇詩遣興,三醆酒扶頭。”
(2).全篇。 晉 陸機 《文賦》:“立片言而居要,乃一篇之警策。”《朱子語類》卷八四:“此是一篇綱領。”
無逸
(1).不貪圖安樂。《書·無逸》:“嗚呼,君子所其無逸。” 南朝 梁 江淹 《雜體詩·效盧諶‘感交’》:“自顧非杞梓,勉力在無逸。” 章炳麟 《訄書·原變》:“以是為憂,故‘無逸’之説興,而‘合羣明分’之義立矣。”
(2).《書》的篇名。《書·無逸序》:“ 周公 作《無逸》。” 孔 傳:“中人之性好逸豫,故戒以《無逸》。” 明 李東陽 《元日早朝》詩:“擬將《無逸》陳 周 戒,咫尺君門奈遠何?” 羅惇曧 《文學源流·周秦諸子總論》:“至於《無逸》開奏議之先,《金縢》啟哀冊之體。”
何況
(1) 不消說
一項改革都會經過不少曲折,更何況一場革命
(2) 更加
學好本民族的語言尚且要花許多力氣,何況學習另一種語言呢
(3) 表示進一步申述理由或追加理由,用法基本上同“況且”
何況供百人。——清· 洪亮吉《治平篇》
你去接他一下,這兒不好找,何況他又是第一次來
五三
(1). 五帝 三王 。《文選·司馬相如<封禪文>》:“五三六經,載籍之傳,維風可觀也。” 李善 注引《漢書音義》:“五, 五帝 也;三, 三王 也。” 漢 揚雄 《羽獵賦》:“遐邇五三,孰知其是非。” 宋 程大昌 《考古編·正朔一》:“五三遠矣,其傳政無幾,然猶有可考者,莫尚於《詩》《書》。”
(2).五星三辰。 漢 荀悅 《申鑒·俗嫌》:“或問五三之位, 周 應也;龍虎之會, 晉 祥也。” 黃省曾 註:“五三,五星三辰。”
(3).約計數目之詞。猶言三五。《魏書·邢巒傳》:“彼土民望, 嚴 、 蒲 、 何 、 楊 ,非唯五三,族落雖在山居,而多有豪右,文學箋啟,往往可觀,冠帶風流,亦為不少。” 唐 呂岩 《絕句》之十一:“學道須教徹骨貧,囊中只有五三文。”《敦煌曲子詞·劍器詞》:“聞賊勇勇勇,擬欲向前湯,心手五三箇,萬人誰敢當。”
六經
六部儒家經典。《莊子·天運》:“ 孔子 謂 老聃 曰:‘ 丘 治《詩》、《書》、《禮》、《樂》、《易》、《春秋》六經,自以為久矣,孰知其故矣。’”《漢書·武帝紀贊》:“ 孝武 初立,卓然罷黜百家,表章六經。” 顏師古 註:“六經,謂《易》、《詩》、《書》、《春秋》、《禮》、《樂》也。” 漢 以來無《樂經》。今文家以為“樂”本無經,皆包含於《詩》、《禮》之中;古文家以為《樂》毀於 秦始皇 焚書。參見“ 六藝 ”。
乾隆名句,含經堂即事名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