休論三世,諸佛現前來,得三乘,游三昧,瑩瑩歸三島

王哲驀山溪

名句出處

出自元代王哲的《驀山溪》

全文:
玉堂三老。
唯識王三操。
復許辨三台,更能潤、三田倚靠。
自然三耀,攢聚氣精神運三車,依三教,永沒沈三道。
須通三玉。
方見三清好。
真性照三峰,陡免了、三焦做造。
休論三世,諸佛現前來,得三乘,游三昧,瑩瑩歸三島

王哲詩詞大全

參考注釋

三世

(1) 三代,常指祖孫三代

(2) 在美洲,尤指在美國出生並受教育的第二代日本移民的子女

前來

(1).到這裡來;向這個方向來。《隋書·裴矩傳》:“天子大出珍物,今在 馬邑 ,欲其蕃內多作交關。若前來者,即得好物。” 明 唐順之 《海賊分道侵突疏》:“十九日辰時大夥 倭 賊約二千餘突衝前來。”

(2).以前;上次。《宋史·河渠志三》:“ 安持 ( 吳安持 )稱候漲水相度,乃是悠悠之談。前來漲水並今來漲水,各至 澶州 德清軍 界, 安持 首尾九年,豈得不見。” 宋 范仲淹 《奏乞拒契丹所請絕元昊和約》:“ 元昊 豈肯以前來所許,屈伏於朝廷。” 金 董解元 《西廂記諸宮調》卷五:“你好不分曉,是前來科段,今番又再使。”

三乘

三乘車。每乘四馬。 殷 商 時為下大夫的儀制。《禮記·少儀》:“貳車者,諸侯七乘,上大夫五乘,下大夫三乘。” 鄭玄 註:“此蓋 殷 制也。”

(1).佛教語。一般指小乘(聲聞乘)、中乘(緣覺乘)和大乘(菩薩乘)。三者均為淺深不同的解脫之道。亦泛指佛法。《魏書·釋老志》:“初根人為小乘,行四諦法;中根人為中乘,受十二因緣;上根人為大乘,則俢六度。雖階三乘,而要由修進萬行,拯度億流,彌歷長遠,乃可登佛境矣。”《西遊記》第二回:“妙演三乘教,精微萬法全。” 潘飛聲 《甘露寺》詩:“荒苔佛座參三乘,老樹僧房坐六朝。”

(2).道教語。謂以 元始天尊 所傳為大乘上法,屬洞真部;以 靈寶天尊 所傳為中乘中法,屬洞元部;以 道德天尊 所傳為小乘初法,屬洞神部。《雲笈七籤》卷一:“精研三乘,詳觀四輔。”

三昧

佛教用語,梵文 Samādhi 的音律,意思是止息雜念,使心神平靜,是佛教的重要修行方法。借指事物的要領,真諦

正令筆扛鼎,亦未造三昧。——陸游《示子過》

深得其中三昧

瑩瑩

某些有光澤物體的明亮光潔

水珠瑩瑩

三島

(1).指傳說中的 蓬萊 、 方丈 、 瀛洲 三座海上仙山。亦泛指仙境。 唐 鄭畋 《題緱山王子晉廟》:“六宮攀不住,三島互相招。” 元 耶律楚材 《和百拙禪師》詩:“眠雲臥月辭三島,鼓腹謳歌預四民。”《西遊記》第十七回:“十洲三島還遊戲,海角天涯轉一遭。”

(2).指 日本 。 清 秋瑾 《日人石井君索和》詩:“詩思一帆海空闊,夢魂三島月玲瓏。”

王哲名句,驀山溪名句

詩詞推薦

休論三世,諸佛現前來,得三乘,游三昧,瑩瑩歸三島 詩詞名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