名句出處
出自唐代唐彥謙的《蒲津河亭》
全文:
宿雨清秋霽景澄,廣亭高樹向晨興。
煙橫博望乘槎水,日上文王避雨陵。
孤棹夷猶期獨往,曲闌愁絕每長憑。
思鄉懷古多傷別,況此哀吟意不勝。
名句書法欣賞
參考注釋
博望
(1).古山名。即今 安徽 當塗 西南 東梁山 ,與 和縣 南 西梁山 隔江相對如門,故又稱 天門山 。歷來為攻守要地。《文選·陸倕<石闕銘>》:“乃假天闕於 牛頭 ,託遠圖於 博望 。” 李善 註:“ 孝武 大明 七年 博望 梁山 立雙闕。”
(2).苑名。 南朝 齊 謝朓 《侍宴華光殿曲水奉敕為皇太子作》詩:“登賢 博望 ,獻賦 清漳 。”詳“ 博望苑 ”。
(3). 漢 張騫 的封號。《漢書·張騫傳》:“ 騫 以校尉從大將軍擊 匈奴 ,知水草處,軍得以不乏,乃封 騫 為 博望侯 。” 明 劉基 《題陳大初畫扇》詩之二:“爭似乘槎隨 博望 ,玉繩光裹看山河。”參見“ 博望槎 ”。
乘槎
亦作“ 乘楂 ”。乘坐竹、木筏。傳說天河與海通,有人居海渚者,年年八月見有浮槎去來,不失期,遂立飛閣於查上,乘槎浮海而至天河,遇織女、牽牛。此人問此是何處,答曰:“君還至 蜀 郡訪 嚴君平 則知之。”後至 蜀 , 君平 曰:“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牽牛宿。”正是此人到天河時。見 晉 張華 《博物志》卷十。《藝文類聚》卷八引“查”作“楂”。 南朝 梁 宗懍 《荊楚歲時記》也載有類似的傳說: 漢 張騫 奉命出使 西域 等 河 源,乘槎經月,到一城市,見有一女在室內織布,又見一男子牽牛飲河,後帶回織女送給他的支機石。 北周 庾信 《哀江南賦序》:“況復舟楫路窮,星漢非乘槎可上;風飇道阻, 蓬萊 無可到之期。” 宋 蘇軾 《次韻正輔同游白水山》:“豈知乘槎天女側,獨倚雲機看織紗。” 清 孔尚任 《岸桴記》:“予乘槎三年,江淮湖海,住若里巷。”後用以比喻奉使。 唐 杜甫 《有感》詩之一:“乘槎斷訊息,無處覓 張騫 。” 清 汪懋麟 《得舟次二隻琉球使還訊息》詩之一:“聞道乘槎客,安流實快哉。” 清 黃遵憲 《遠歸》詩:“且圖傍岸牽舟住,競説乘槎犯斗還。”參見“ 星槎 ”、“ 浮槎 ”。
上文
(1).書中或文章中某一段或某一句以前的部分。《詩大序》“故詩有六義焉” 唐 孔穎達 疏:“上文未有‘詩’字,不得徑雲六義,故言六詩,各自為文,其實一也。”
(2).尚文。上,通“ 尚 ”。崇尚文飾。《漢書·董仲舒傳》:“ 夏 上忠, 殷 上敬, 周 上文者,所繼之捄,當用此也。”
(3).尚文。上,通“ 尚 ”。崇尚文治。《漢書·公孫弘傳》:“古者賞有功,襃有德,守成上文,遭遇右武。”
避雨陵
指 殽山 北陵,即 東殽山 。山、陵同義。二陵即 東殽山 和 西殽山 ,中有古道,其兩側高山相嶔,可避風雨。傳說 周文王 曾避風雨於此。《左傳·僖公三十二年》:“ 蹇叔 之子與師,哭而送之曰:‘ 晉 人御師必於 殽 。 殽 有二陵焉:其南陵, 夏 後 皋 之墓也;其北陵, 文王 之所避風雨也。’” 杜預 註:“此道在二 殽 之間南谷中,谷深委曲,兩山相嶔,故可以辟風雨。” 孔穎達 疏:“ 何休 雲,其處險阻隘,勢一人可要百,故 文王 過之,驅馳常若辟風雨。” 唐 駱賓王 《北眺舂陵》詩:“既出泥封谷,還過避雨陵。” 唐 唐彥謙 《蒲津河亭》詩:“煙橫 博望 乘槎水,日上 文王 避雨陵。”
唐彥謙名句,蒲津河亭名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