名句出處
出自宋代侯置的《水調歌頭(為張敬夫直閣壽)》
全文:
天地孕沖氣,霜雪實嘉平。
粹然經世材具,應為聖時生。
妙處為仁受用。
顛倒縱橫無壅。
一笑泮春冰。
袖手無一語,四海已傾情。
紫岩老,遊戲事,悟誠明。
當年夷夏高仰,玉振更金聲。
家有淵騫高第。
可但聞詩聞禮。
衣缽要相承。
周扆絢餘彩,商鼎味新羹。
名句書法欣賞
參考注釋
當年
在事情發生的同一年
這個新建的廠子當年就收回了投資
夷夏
(1).夷狄與華夏的並稱。古代常以指 中國 境內的各族人民。《周書·於翼傳》:“ 翼 又推誠布信,事存寬簡,夷夏感悅,比之大小 馮君 焉。” 唐 劉禹錫 《賀赦表》:“用含弘光大之澤,副夷夏會同之心。” 明 徐渭 《初入京瞻宮闕》詩:“域中夷夏極,天上帝王家。”
(2).指少數民族地區與內地。 唐 王勃 《滕王閣序》:“臺隍枕夷夏之交,賓主盡東南之美。”
高仰
(1).指地勢高。與“低洼”相對而言。 宋 李綱 《靖康傳信錄下》:“地形低下處,可益增廣;其高仰處,即開乾壕及陷馬坑之類。”
(2).敬仰,仰慕。語出《詩·小雅·車舝》:“高山仰止,景行行止。” 宋 范仲淹 《上張侍郎啟》:“然而三輔之隩,適賀帶安,庶邦之懷,未忘高仰。”
玉振
(1).謂磬聲振揚。《孟子·萬章下》:“集大成也者,金聲而玉振之也。” 俞樾 《群經平議·孟子二》:“所謂‘金聲而玉振之’者,以金聲始洪而終殺,必以玉聲振揚之。此‘之’字即指金聲而言。”
(2).謂振揚天子之德音。《漢書·兒寬傳》:“唯天子建中和之極,兼總條貫,金聲而玉振之,以順成天慶,垂萬世之基。” 顏師古 註:“言振揚德音,如金玉之聲。”
(3).形容帝王仁德的聲音。《晉書·景帝紀》:“夫聖王重始,正本敬初,古人所慎也。明當大會,萬眾瞻穆穆之容,公卿聽玉振之音。”
(4).比喻文辭聲調鏗鏘。 晉 潘岳 《夏侯常侍誄》:“英英夫子,灼灼其儁。飛辯摛藻,華繁玉振。”
(5).謂著述繼美前賢。《晉書·衛玠傳》:“昔 王輔嗣 吐金聲於中朝,此子復玉振於 江 表。微言之緒,絶而復續。” 王國維 《觀堂集林·<國學叢刊>序》:“二 劉 金聲於 隋 代, 孔賈 玉振於 唐 初。”
(6).古琴名。 元 陶宗儀 《輟耕錄·古琴名》:“古琴名:冰清、春雪、玉振、黃鵠、秋嘯。”
金聲
(1).指鉦聲。《荀子·議兵》:“聞鼓聲而進,聞金聲而退。”《漢書·李陵傳》:“聞鼓聲而縱,聞金聲而止。” 顏師古 註:“金謂鉦也,一名鐲。” 漢 王粲 《從軍詩》之二:“將秉先登羽,豈敢聽金聲。”
(2).指鐘聲。 唐 沉佺期 《同李舍人冬日集安樂公主山池》詩:“興盡方投轄,金聲還復傳。” 宋 蘇軾 《十二琴銘·天球》:“有蔚者桐,僵於下陽之庭。奏刀而玉質,成器而金聲。” 清 金人瑞 《長夏讀杜詩有懷明人法師卻寄二十四韻》:“金聲齊雅頌,玉尺辨毫釐。”
(3).指金石聲。 唐 唐彥謙 《亂後經表兄瓊華觀舊居》詩:“醉中篇什金聲在,別後音書錦字空。” 明 何景明 《贈子言》詩:“腰佩白玉環,手擲金聲賦。” 葉景葵 《<蔽廬叢志>序》:“金聲擲地,誦 左 賦而俗耳頓聰。”
(4).對人聲音的美稱。 明 沉仕 《桂枝香·詠鏡題情》曲:“愛你秋波如練,金聲嬌軟。”
(5).恭敬的聲音。《逸周書·酆保》:“卑位柔色,金聲以合之。” 朱右曾 校釋:“金聲,肅也。”
(6).比喻美好的聲譽。 晉 劉琨 《勸進表》:“玉質幼彰,金聲夙振。” 唐 盧綸 《送黎燧尉陽翟》詩:“玉貌承嚴訓,金聲稱上才。”
(7).指聲譽傳播。 王國維 《觀堂集林·<國學叢刊>序》:“二 劉 金聲於 隋 代, 孔 賈 玉振於 唐 初。”
侯置名句,水調歌頭(為張敬夫直閣壽)名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