名句出處
出自宋代吳芾的《里有蔣生者頗志於學迫於貧困吾叔德先見而憐》
全文:
君不見昔日泰山孫先生,蹭蹬窮途道未行。
讀書有志破萬卷,置錐無地可躬耕。
高堂親老仰甘旨,未免道路長營營。
睢陽客舍一再過,牢落誰人如姓名。
文正范公真好士,一見賓階喜氣形。
深知先生非乞客,金在泥沙玉在荊。
底事窮年事奔走,厄貧廢學誠可矜。
因留鄉校周所急,奉親為學使有成。
先生果不負公望,行益修兮經益明。
十年聲名動廊廟,天下望之如日星。
一代儒宗君試數,誰不首以先生稱。
向使不遇文正公,亦將因循埋沒如腐螢。
吁嗟此風寂寞久,豈是畝畝無如先生之才能。
世人俗眼棄貧賤,胸中壯氣空崢嶸。
吾家叔父特達士,汪汪偉量如滄溟。
比隣有蔣生,所志在窮經。
迫於饑寒故,無以贍親庭。
不問師道己未足,聚訓青衿已十齡。
銳志日已喪,塵事日已嬰。
顧雖僅能供子職,而此術業何由精。
吾叔念之為慨然,一見自待如父兄。
恐子坐窮竟廢棄,亟使就學趨準繩。
況有括蒼胡夫子,傳道吾里作世程。
執經座下子無忽,子之所須吾其應。
傾囷倒廩略無靳,闊視世俗親疏情。
我聞此事猶嘆息,俗士聞之應駭驚。
近來世道太澆薄,骨肉猶作錙銖爭。
故雖有子尚不教,但欲黃金自滿籯。
安能推其餘,以及異姓忘愛憎。
偉哉吾叔賢,遠繼文正公之英聲。
蔣生其勉之,無使後人獨羨孫先生。
名句書法欣賞
參考注釋
不問
(1).不慰問。《周禮·秋官·大行人》:“出入三積,不問壹勞。”
(2).不過問;不詢問。《史記·陳丞相世家》:“ 漢王 以為然,乃出黃金四萬斤,與 陳平 ,恣所為,不問其出入。” 唐 李商隱 《賈生》詩:“可憐夜半虛前夕,不問蒼生問鬼神。” 宋 曾鞏 《兜率院記》:“至於浮屠人雖費如此,皆置不問,反傾府空藏而棄與之。” 夏衍 《不愁沒有工作》:“但是 上海 就是這樣的可以放置不問了嗎?”
(3).不管;無論。 北魏 賈思勰 《齊民要術·耕田》:“凡耕:高下田,不問春秋,必須燥溼得所為佳。”《敦煌變文集·燕子賦變文》:“雀兒出來,不問好惡,拔拳即搓。” 元 關漢卿 《救風塵》第三折:“不問官妓私科子,只等有好的來你客店裡,你便來叫我。”
(4).不依法處分;不追究刑事責任。 唐 韓愈 《論淮西事宜狀》:“朕即赦 元濟 不問,迴軍討之。” 明 沉德符 《野獲編·兵部·武弁殺邑令父子》:“乃父子俱死箠楚,寧非衣冠奇禍,何以置 興 不問? 興 尋病,得伏枕死。” 毛澤*東 《為爭取國家財政經濟狀況的基本好轉而鬥爭》:“在這個問題上,必須實行鎮壓與寬大相結合的政策,即首惡必辦,脅從者不問,立功者受獎的政策,不可偏廢。”
師道
(1).猶師法。指老師的學問或技藝體系。《漢書·匡衡傳》:“ 望之 奏 衡 經學精習,説有師道,可觀覽。” 明 顧起元 《客座贅語·師法》:“數十年前,士人多能持師道,以訓弟子。”
(2).為師之道。《後漢書·桓榮傳》:“臣師道已盡,皆在太子,謹使掾臣 氾 再拜歸道。” 宋 陳亮 《廷對策》:“後世之所謂明君賢主,於君道容有未盡,而師道則遂廢矣。”
(3).指師之地位、作用以及尊師之風尚。 唐 韓愈 《師說》:“嗟乎!師道之不傳也久矣,欲人之無惑也難矣。” 魯迅 《書信集·致曹聚仁》:“古之師道,實在太尊,我對此頗有反感。”
未足
(1).不足,不能。《後漢書·齊武王縯傳》:“ 舂陵 去 宛 三百里耳,未足為功。” 明 胡應麟 《少室山房筆叢·丹鉛新錄引》:“今所撰諸書,盛行海內,大而穹宇,細入肖翹,耳目八埏,靡不該綜。即 惠施 、 黃繚 之辯,未足侈也。”
(2).猶言算不得。《太平廣記》卷八七引 南朝 梁 慧皎 《高僧傳·支遁》:“ 遁 幼時,嘗與師共論物類,謂鷄卵生用,未足為殺,師不能屈。”
青衿
(1).青色交領的長衫。古代學子和 明 清 秀才的常服。《詩·鄭風·子衿》“青青子衿,悠悠我心” 毛 傳:“青衿,青領也。學子之所服。” 北周 庾信 《謝趙王賚息絲布啟》:“青衿宜襲,書生無廢學之詩;春服既成,童子得 雩 沂 之舞。”《新唐書·禮樂志九》:“其日,鑾駕將至,先置之官就門外位,學生俱青衿服,入就位。”《儒林外史》第四四回:“蒙前任大宗師考補博士弟子員。這領青衿不為希罕,卻喜小侄的文章前三天滿城都傳遍了。”
(2).借指學子。 明 清 亦指秀才。《魏書·逸士傳·李謐》:“方欲訓彼青衿,宣揚墳典。” 唐 楊炯 《大唐益州大都督府新都縣學先聖廟堂碑文》:“絳帳語道,青衿質疑。” 清 紀昀 《閱微草堂筆記·如是我聞四》:“身列青衿,敗檢釀命。”自註:“科舉時稱秀才為青衿。” 康有為 《大同書》甲部第一章:“ 明 以來之文臣不為公侯,必待艱難考試乃得青衿。”
(3).穿青色衣服的人。多指青少年。 宋 蘇軾 《坤城節集英殿宴教坊詞·放小兒隊》:“青衿旅進,雖末技而畢陳;黃屋天臨,知下情之無壅。”
吳芾名句,里有蔣生者頗志於學迫於貧困吾叔德先見而憐名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