此時逍遙遊,不見爭奪場,想見四維上下俱茫茫

蘇泂日鑄嶺下狂歌行

名句出處

出自宋代蘇泂的《日鑄嶺下狂歌行》

全文:
我生天地不如意,甚欲飄然去人世。
卻思一死胡足悲,死而不樂胡死為。
又思天地之間固有足樂者,安得莊周之鵬穆王馬。
有時騎氣或御風,天上天中更天下。
息駕玄冥圃,駐節蓬萊宮。
攀星太極南,訪日扶桑東。
東西南北何侷促,自可直造混沌趨洪蒙。
又思去有歸,安得來無從。
當時六鰲負亦重,豈有身常不轉動。
會須四六二十四足一欠伸,我居其高視爾眾。
不知化為大海水,為復茫茫而已矣。
不知鰲有復鰲亡,為復人生或人死。
此時逍遙遊,不見爭奪場,想見四維上下俱茫茫
巨鰲爾靈便如此,公欲欠伸不難耳。
且如皇宋三百六十州,出門所在多山丘。
其間平地少,但見蘿蔦藤蔓下下磽确森相樛。
青鞋有底踏須破,人壽幾何行不休。
更令生世人,逼仄生戈矛。
迂迴隔絕千里成萬里,親戚朋舊相見朝夕無緣由。
爾鰲若未動,為我背略傾。
颭翻山與丘,平地與人行。
也知上天本來廣,也知下地本來平。
只因山丘多,頓使天地輕。
我當作章問帝借北斗,酌滄溟。
盡殲逼仄人,更殺馬與鵬。
百拜稽首,祭鰲之靈。

蘇泂詩詞大全

參考注釋

此時

這時候。《後漢書·劉玄傳》:“﹝ 韓夫人 ﹞輒怒曰:‘帝方對我飲,正用此時持事來乎!’” 唐 白居易 《琵琶記》:“別有幽愁暗恨生,此時無聲勝有聲。”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》第四三回:“此時已經四更天光景了。”

逍遙遊

《莊子》篇名。篇中借用大鵬和小鳩、大椿和朝菌的比喻,說明任何事物都不能超越自己本性和客觀環境,主張各任其性,放棄一切大小、榮辱、死生、壽夭的差別觀念,便能逍遙自在,無往而不適。後用以指自由自在,無拘無束的遊玩。 唐 陸龜蒙 《補沉恭子詩》:“雖非放曠懷,雅奉逍遙遊。攜手桂枝下,屬詞山之幽。” 宋 蘇軾 《九日次定國韻》:“會當無何鄉,同作逍遙遊。” 郭沫若 《當前詩歌中的主要問題答詩刊社問》:“地球自轉一周,坐在地上不動的人,也算作了逍遙遊。”

不見

(1)

不曾相見

老哥倆可有日子不見了

(2)

見不著;丟失

一輛新腳踏車轉身就不見了

爭奪

競爭搶奪

今之爭奪。——《韓非子·五蠹》

想見

經過推測得出結論

從中可以想見生活的艱難

想見當日圍城光景。——清· 全祖望《梅花嶺記》

四維

(1) 古代指禮、義、廉、恥四種道德準則,認為是維繫國家所必需的

四維不張,國乃滅亡

(2) 指東南、東北、西南和西北四角

帝張四維,運之以斗…——《淮南子》

(3) 指四方

流落四維

(4) 即四肢

因於氣為腫,四維相代,陽氣乃竭。——《素問·生氣通天論》。馬蒔注:“四維者,四肢也。”

上下

(1) 高處和低處;上面和下面;職位上較高的和較低的人

上下同欲者勝。——《孫子·謀攻》

鳴聲上下,遊人去而禽鳥樂也。——宋· 歐陽修《醉翁亭記》

上下天光,一碧萬頃。——范仲淹《岳陽樓記》

(2) 輩分上較高的和較低的人

全家上下都很高興

(3) 從上面到下面

上下打量著這位陌生人

(4) 指程度上高低、優劣

不分上下

(5) 用在數量詞後,表示概數;左右

今年一畝地能有一千斤上下的收成

這位先生今年五十上下

(6) 稱衙門中的差役

這般炎熱,上下只得擔待一步!——《水滸傳》

茫茫

遼闊曠遠的樣子;模糊不清楚

長天茫茫。——唐· 李朝威《柳毅傳》

野茫茫。——《樂府詩集·雜歌謠辭·敕勤歌》

夫之茫茫。——明· 顧炎武《復庵記》

茫茫的前景

別時茫茫江浸月。——唐· 白居易《琵琶行(並序)》

蘇泂名句,日鑄嶺下狂歌行名句

詩詞推薦

此時逍遙遊,不見爭奪場,想見四維上下俱茫茫 詩詞名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