孟子①

孟子①怎么寫好看

孟子①怎么寫好看

歷史字典解釋

約前372—前289

戰國鄒(今山東鄒城東南)人,名軻,字子輿。魯桓公子仲慶父(亦稱孟氏)之後,受業於子思之門人。發揮子思學說,形成思孟學派。歷游齊、宋、滕、等國。一度為齊宣王客卿,因主不見用,退而與弟子萬章等著書立說。以孔子繼承者自居,抨擊楊、墨和農家思想。提出“仁政”、“王道”學說,主張“保民”而王天下,反對武力兼併戰爭。認為君主以愛人之心對待人民,“省刑罰,薄稅斂”(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),給人民以固定產業,使免於饑寒痛,再用禮義教化,就可統一天下。設計了制民之產的具體方案“井田制”。注意“民心”向背,說“桀紂之失天下也,失其民也;失其民者,失其心也”(《孟子·離婁上》)。提出“民為貴,社稷次之,君為輕”(《孟子·盡心下》),暴虐的君主可以廢黜。主張任賢使能,但反對卑逾尊、疏逾戚。提出“勞心者治人,勞力者治於人;治於人者食人,治人者食於人”(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)的論點。肯定人性本善,人人都有天賦道德意識仁、義、禮、智。人人都有“不慮而知”、“不學而能”的“良知”、“良能”。故曰:“人無不善,水無不下”,“仁義禮智,非由外鑠我,我固有之也”(《孟子·盡心上》),同時重視環境、教育的影響。認為“逸居而無教,則近於禽獸”(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)。要人注重存心養性,深造自得,在逆境中磨練。提出所謂“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勞其筋骨,餓其體膚,空乏其身,行拂亂其所為,以動心忍性,增益其所不能”(《孟子·告子下》)。要求通過修養,達到“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”(同上)。強調人的主觀精神作用,斷言“萬物皆備於我”(《孟子·盡心上》);“浩然之氣”“至大至剛,……塞於天地之間”(《孟子·公醜上》)。其學說對宋儒影響很大,被認為孔子學說的繼承者,有“亞聖”之稱。著作有《孟子》。②書名。(1)儒家經典之一。戰國孟子及其弟子萬章等著,或說為孟子弟子、再傳弟子的記錄。《史記·孟子荀卿列傳》記為七篇,《漢書·藝文志》著錄為十一篇,包括“外書”四篇(已佚)。東漢趙岐《孟子題辭》:“又有外書四篇:《性善辨》、《文說》、《經》、《為政》。其文不能宏深,不與內篇相似,似非孟子本真,後世依放而托之者也。”今本《外書》更系明人姚士粦偽作。今存七篇為:《梁惠王》、《公孫丑》、《滕文公》、《離婁》、《萬章》、《告子》、《盡心》,共十四卷。記載孟子的思想和政治活動。作為辯論對象,還保存了楊朱、許行、告子的思想材料。注本以東漢趙岐注為最早。南宋朱熹著有《孟子集注》,與其所注《論語》、《大學》、《中庸》合為《四書章句集注》。此外尚有南宋趙順孫《孟子集注纂疏》、清循《孟子正義》等。(2)《漢書·藝文志》於兵陰陽家著錄《孟子》一篇,與儒家《孟子》同名。撰者不詳。或謂此即五行家之《猛子》。

孟子①_孟子①介紹_歷史知識

孟子

詞語分解

  • 孟子的解釋 . 春秋 時通行以孟仲叔季的排行加在姓名前作稱呼。如 宋國 子 姓,其長女嫁給他國的多稱“孟子”。《左傳·隱公元年》:“ 惠公 元妃 孟子 。” 杜預 註:“ 子 , 宋 姓。” 孔穎達 疏:“孟仲

歷史知識推薦:蟻鼻錢

戰國時楚國青銅貝錢。“蟻鼻”的含義尚未有定論,或與錢體輕小有關。其形一端大,一端小,正面凸起,背面平或凹入,一般多在較小的一端有穿透或不透的小孔。正面有模鑄的陰文。 面文最常見的是“”,次為“#;”

關注微信公眾號:icidian,查詢回覆:孟子①歷史

相關歷史

孟子①_孟子①介紹_歷史知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