後套八大渠

歷史字典解釋

後(後)

清代在今內蒙古巴彥淖爾盟與烏加河之間的八條大型引灌渠。自西而東是:纏金渠(後改名永濟渠),道光五年(1825)建,渠長一百六十里,有六大支渠,平水年可灌田三千頃;剛目渠(後改名剛濟渠),鹹豐年間建,渠長一百三十里,有十餘條支渠,可灌田三百頃;豐濟渠(名中和渠)可灌田一千頃,沙河渠(又名永和渠)可灌田六百頃,義和渠可灌田一千頃,以上三渠均為光緒年間王同春等人所建,各長近百里;通濟渠(原名老郭渠),同治八年(1869)郭敏修等人所建,渠長一百一十里,支渠一百四十二條,可灌田五百頃;長濟渠(原名長勝渠),鹹豐七年(1857)應奎等人建,渠長一百三十里,支渠二十餘條,可灌田八百頃;塔布渠長九十七里,有支渠二十餘條,可灌田五百頃,系道光三十年黃河洪水衝決後,略加修整成渠。八大渠最初均為私人所開,光緒二十九年(1903)收歸公有,統一管理。民國時由於管理不善,灌溉面積縮減。

詞語分解

  • 大渠的解釋 渠帥,首領。《新唐書·逆臣傳下·黃巢》:“ 威 因奏大渠死,擅縱麾下兵還 青州 ,羣臣皆入賀。”

歷史知識推薦:商務官報

雜誌名。清光緒三十二年四月五日..在北京出版,由原官商合辦之《商務報》改歸官辦而成,清政府商部主辦,商部主事章宗祥主編。以發表商部方針,啟發商民智識,提倡商業興國,調查中外商務為主旨。宣統三年終刊。

關注微信公眾號:icidian,查詢回覆:後套八大渠歷史

相關歷史

後套八大渠_後套八大渠介紹_歷史知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