計口授田
北魏時政府按人口數分配田地以供生產,謂計口授田。為發展農耕之措施。較為重要者有三次:(1)天興元年(398)破後燕,徙吏民及徒何種人、工伎巧十萬餘家以充京師,各給耕牛,計口授田,此舉用於新附之民;(2)永興五年(413),破越勤倍尼部,徙二萬餘家於大寧(今河北懷安東南),計口授田,此舉用於安置遊牧部落;(3)太和十一年(487),齊州刺史韓麒麟表陳京師民庶不田者多,制天下男女計口授田,此舉主要針對京師游食之鮮卑人。或說計口授田是北魏均田制之實際措施。
計口授田字典分解
計口的解釋 計算人數。《後漢書·蔡茂傳》:“ 融 欲以為 張掖 太守,固辭不就;每所餉給,計口取足而已。” 唐 韓愈 《唐故江西觀察使韋公墓志銘》:“公既至,則計口受俸錢
授田的解釋 古時按戶分田的制度。如 夏 的貢法, 殷 的助法, 周 的徹法。田為公有,受田者向國家納稅。年老及身故,還田。 唐 代亦實行授田法,其制有異前代。《舊唐書·食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