兵部
官署名。(1)魏、晉、南北朝尚書省置五兵曹(或七兵曹),設尚書為長官。十六國後燕、後秦、西秦、北涼,則稱兵部。麴氏高昌置為八部之一。西魏改七兵曹為兵部,為尚書省十二部之一。恭帝仿《周禮》建六官,設為夏官府諸司之一,以中大夫為長官。北周沿置。隋唐時期置為尚書省六部之一,以尚書、侍郎為正、副長官。領兵部(兵曹)、職方、駕部、庫部四司,每司設郎中、員外郎。掌武官銓選考核及軍籍、地圖、疆界、邊防、廄牧、車輿、裝備、軍械、儀仗等行政節制。高宗、武則天、玄宗時,曾一度改名司戎、夏官、武部。中唐以後,宦官掌禁軍,加之諸使職的侵奪、藩鎮自出軍令,兵部權任日輕,形同虛設。北宋初,軍令、軍政悉歸樞密院,兵部僅掌武舉、儀仗及義軍、弓箭手名籍,設判部事一人,職任甚輕。元豐改制,大體恢復唐制,以尚書、侍郎為正、副長官,領兵部、職方、駕部、庫部四司,兼掌廂軍、鄉兵、土兵、藩兵名籍及周邊少數族首領封襲之事。南宋以衛尉寺、太僕寺併入,尚書不常置,侍郎一、二人不定。遼為南面官署。金制,設尚書、侍郎、郎中各一人,員外郎二人,不設諸司,領四方館、法物庫、承發司等屬。軍令、軍政權在樞密、都元帥府,武選歸吏部,事權甚輕。元代改隸中書省,世祖至元十三年(1276)自成一部,沿金制設尚書、侍郎、郎中、員外郎,不置諸司,領各色民匠都總管府。明初廢中書省,六部直屬皇帝,事權尤重。設尚書、左右侍郎,掌武選、考課、軍制、禁衛、徵調、鎮戍、邊防、驛傳、廄牧、軍械、符勘、軍學等政令,其堂官往往督軍出征,操賞罰進退將帥之權柄。領武選、職方、車駕、武庫四清吏司,又領司務廳、會同館、大通關等屬。清沿明制,職權略輕,僅為管理軍事行政的機構。光緒三十二年(1906),改陸軍部。(2)尚書省兵部頭司。隋、唐、五代皆置,掌兵籍、軍戎調遣名數、武官階品、校考,在兵部四司中最為重要。設郎中、員外郎為正、副長官。唐高宗、武則天、唐玄宗時,一度隨本部改名司戎、夏官、武部。宋初沿置,無職掌,元豐改制後設郎中、員外郎,協助尚書、侍郎掌理部務。南宋逐漸兼領職方、駕部、庫部事。
兵部字典分解
兵部的解釋 [Department of War in feudal China] 古時官署名,掌管全國武官選用和兵籍、軍械、軍令之政,長官為兵部尚書,有時稱為武部,清末改
兵的解釋 兵 bīng 武器:兵器。兵刃。兵不血刃(兵器上面沒有沾血,指不經過戰鬥而取得勝利)。 戰士,軍隊:兵士。兵卒。兵丁。兵戎相見(指武裝衝突)。 與軍事或戰爭有關
部的解釋 部 bù 全體中的一份:部分(“分”讀輕聲)。外部。腹部。局部。全部。部件。部位(位置)。 機關企業按業務範圍分設的單位:外交部。編輯部。部隊(軍隊)。 具有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