國子學
學校名。古代中央官學之一,為國立儒學最高學府。西晉武帝時始置,隸太常,設國子祭酒、博士各一人,助教十五人,以儒家經典教授生徒。東晉沿置。南朝宋泰始六年(470)廢學,改置總明觀。南齊建元四年(482)復置,尋廢。永明三年(485)復立,同時省總明觀。梁沿置,隸太常卿,兼領太學。陳亦置。北魏先立太學,天興二年(399)增置國子學,太宗改為中書學,孝文帝復為國子學,遷都洛陽則立國子太學。北齊國子寺置學,與太學、四門學並隸。隋初因之,有博士、助教各五人,學生一百四十人。開皇十三年(593),國子寺罷隸太常,改寺為學。仁壽元年(601)又罷,唯立太學。大業三年(607)置國子監,統國子學、太學。國子學設博士、助教各一人,學生無定員。唐初改國子監為國子學,隸太常寺。貞觀二年(628)復置監,下統七學,國子學居首,以三品以上及國公子孫、從二品以上官曾孫為學生,設博士五人、助教五人、直講四人、五經博士各二人。北宋初以國子監為最高學府,端拱二年(989)改國子監為國子學,鏇復舊制,以七品以上官子弟為生,稱監生或國子生。遼代上京、中京置,隸國子監。金之國子學亦隸國子監。元代集賢院國子監置國子學,有博士二人,掌教授生徒,考校儒人著述;助教四人,分教各齋學生。後增設學正、學錄等官。元末朱元璋亦置,設博士、助教、學正、學錄、典樂、典書、典膳等官。吳元年(1367)定其官制,增設祭酒、司業、典簿。明洪武八年(1375)又置中都國子學,十五年均改為國子監。
國子學字典分解
國子學的解釋 即國子監。《晉書·職官志》:“及 鹹寧 四年, 武帝 初立國子學,定置國子祭酒、博士各一人,助教十五人,以教生徒。” 唐 宋 以國子監總轄國子、太學、四門等學
國子的解釋 (1).公卿大夫的子弟。《周禮·地官·師氏》:“以三德教國子。” 鄭玄 註:“國子,公卿大夫之子弟。”《漢書·禮樂志》:“朝夕習業,以教國子。國子者,卿大夫之子
學國語字典 學 (學) xué 效法,鑽研知識,獲得知識,讀書:學生。學徒。學習。學業。學友。學者。學閥。學制。學歷。學步邯鄲(譏諷人只知模仿,不善於學而無成就,亦作“邯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