假黃鉞
黃鉞,即飾以黃金的鉞,本用於皇帝儀仗。三國時特賜出征重臣,以示威重,令其專主征伐。魏文帝黃初三年(222)親征孫權,以曹休為征東大將軍、假黃鉞,督張遼等及諸州郡二十餘軍。其後相沿為成制。吳亦有此號,權位雖高,然次於假節鉞。晉代無假節鉞,而以假黃鉞為最高。汝南王司馬亮、王導、桓溫等重臣均加此號,所加者多為大司馬、大都督、都督中外諸軍事等最高軍事長官。南朝宋、齊沿之。北齊亦有此制。隋代為榮譽稱號。恭帝義寧元年(617)以李淵為假黃鉞、使持節大都督內外諸軍事、尚書令、大丞相、進封唐王。
假黃鉞字典分解
假黃鉞的解釋 魏 晉 南北朝 當位高權重之大臣出征時,往住加以“假黃鉞”的稱號,即代表皇帝親征的意思。《周書·靜帝紀》:“上柱國、 揚州 總管、 隨國公 楊堅 為假黃鉞
鉞國語字典 鉞 (鉞) yuè 古代兵器,青銅製,像斧,比斧大,圓刃可砍劈,中國商及西周盛行。又有玉石制的,供禮儀、殯葬用。 古星名。 筆畫數:10; 部首:釒; 筆順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