假節
假以節杖。漢代指大臣臨時持節出巡。三國魏、蜀、吳沿襲此制,然非臨時性,無論在外掌軍,在朝秉政,權臣均得假節,實際成為象徵地位的政治待遇。至晉,地方性軍事長官分為都督、監(軍)、督(軍)三等,職權範圍也相應分為三等。都督有使持節、持節、假節之分,監、督軍亦然。使持節得殺二千石以下,持節得殺無官位人,假節唯有軍事得殺犯軍令者,成為其地位、職權範圍的標誌之一。南北朝相沿此制。
假節字典分解
假節的解釋 (1).假以符節,持節。古代使臣出行,持節為符信,故稱。《漢書·平帝紀》:“遣太僕 王惲 等八人置副,假節,分行天下,覽觀風俗。”(2). 漢 末與 魏 晉
假的解釋 假 jiǎ 不真實的,不是本來的,與“真”相對:假山。假話。假冒。假釋。假死。虛假。真假。弄虛作假。 借用,利用:假借。假貨。假道(借路)。假手(利用他人為自己
節的解釋 節 (節) jié 竹子或草木莖分枝長葉的部分:竹節。節外生枝。 物體的分段或兩段之間連線的部分:關節。兩節車廂。 段落,事項:節節(一段一段地,逐步)。節目。